圖由西陵警方提供
工地挖出炸彈的圖片引起多人關注
2月10日下午,城區(qū)獻福路與沿江大道交會處一個工地上,挖出4枚疑似炸彈。警方趕到現(xiàn)場,進行了妥善處置。
在宜昌,挖出銹跡斑斑炸彈的新聞時有見諸報端,但這次挖出的4枚疑似炸彈,卻引起了多位民俗和歷史愛好者的關注,其中就有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羅洪波。挖出4枚疑似炸彈的現(xiàn)場。
2月10日下午,城區(qū)獻福路與沿江大道交會處一個工地上,幾名工人正操作挖土機挖地基時,挖到了大鐵塊,細細一看,竟是鐵銹包裹的炸彈。
西陵公安分局鼓樓街派出所民警接警后,立即趕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一共有4枚炸彈,每枚長約170厘米,口徑約40厘米,重200公斤左右。
民警分析,這批炸彈可能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遺留下來的航空炸彈,有爆炸隱患。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專業(yè)民警對這批炸彈進行了妥善處理。
2月11日上午,羅洪波在網(wǎng)上看到了工地挖出炸彈的報道及現(xiàn)場圖片,他的第一感覺是,這不是侵華日軍所投的航空炸彈“啞彈”。
這張圖片還引起了宜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增輝和宜昌市民俗研究愛好者“calico大懶貓”等人的注意。羅洪波與李增輝、“calico大懶貓”等人在QQ聊天群內(nèi)進行了交流。
在QQ群里,羅洪波放大了現(xiàn)場圖片,指出這4枚疑似炸彈的物品跟以往城區(qū)挖出的炸彈有明顯不同,此前挖出的炸彈,彈體一般是前段尖、中部粗、尾部細,且尾部有彈翼。
挖出地接近古城城墻疑似“報時炮”
19日,羅洪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10日挖出的4枚鐵疙瘩,“彈體”都是差不多粗細,從外形看就和侵華日軍投下的航空彈有非常大的不同,且“彈體”兩側(cè)各有一個凸出的鐵塊,“與古代府衙的‘報時炮’非常像,一般這兩個鐵塊是與炮座的連接點?!?/P>
“calico大懶貓”說,一般在宜昌發(fā)現(xiàn)的侵華日軍航空彈,都沒有這批挖出的4枚鐵疙瘩長,“更重要的是,現(xiàn)場同一批挖出4枚這么大個頭的鐵疙瘩,如果是侵華日軍所投的航空彈,不大可能同時出現(xiàn)4枚這么大體積的‘啞彈’?!?/P>
羅洪波關于“報時炮”的觀點,得到了幾位宜昌民俗研究和歷史研究愛好者的贊同。李增輝告訴記者,此次發(fā)現(xiàn)4枚鐵疙瘩的地方,恰好是古宜昌城府衙、縣衙所在地附近,且位置也比較接近于古城城墻,“從造型來看,很有可能是晚清時代的產(chǎn)物?!?/P>
這4枚鐵疙瘩挖出后,羅洪波、李增輝等人一直在關注它們的下落,擔心是“報時炮”卻被當作航空彈銷毀。
記者從警方了解到:2月11日,市公安局治安支隊確實妥善處置了一批疑似炸彈的物品?,F(xiàn)場查看了疑似炸彈物品的危爆專家向記者表示,這批疑似炸彈的物品,確實不像侵華日軍所使用的航空彈,有些像古炮。不過,這4枚疑似炸彈出土時,頭部和尾部的口子均已被封住,雖然里面的炸藥可能已經(jīng)鈣化,但不能排除是否還有危險,具體情況還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確定。
得知4枚鐵疙瘩目前已妥善安置,且尚未銷毀時,羅洪波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我認為非??赡苁恰畧髸r炮’,如果確認是‘報時炮’,對研究古宜昌城有很重要的意義。”
清末民初有鳴炮習俗每天鳴炮三次
羅洪波介紹,宜昌曾被外國人稱為“有城墻的碼頭”。清末民初,宜昌城有在卯時、午時、酉時分別鳴放火炮的習俗,這3個時辰鳴放的火炮分別被稱為“醒炮”、“午炮”和“關門炮”。
在羅洪波撰寫的關于古宜昌城“報時炮”的文章中提到:當時宜昌城卯時“醒炮”放過以后,還在夢中沉睡的人們都陸續(xù)驚醒起床?!拔缗凇鳖櫭剂x是在午時鳴放,鳴放午炮后,告訴人們已時進中午,可以午餐或午休了。為防城外山中和長江上的“棒老二”(舊時的土匪)擾民,“關門炮”鳴放后,即關閉城門,由衙役和更夫把守。
2011年,羅洪波曾走訪時年93歲的楊文華老人、87歲的李著成老人、寇仕楚老人和86歲的屈克明老人。據(jù)這幾位老人回憶和描述,舊時宜昌城治安以鳴炮告示,東門城樓外一角設有鐵炮一尊,配有施炮官。寇仕楚老人當時回憶稱,宜昌淪陷前,他在桃花嶺華英中學讀書時,宜昌還在鳴放報時炮。拆除城墻前,是在東門關外的老炮臺子(老地名,今木橋街),拆城墻后,先是在珍珠嶺(今商業(yè)城一帶)放,上世紀30年代末改在磨基山。舊時炮聲傳得很遠,東門關外的磐石鋪、南門關外的青草鋪(伍家崗)等地均可聽到。
羅洪波說,“希望有機會能現(xiàn)場鑒定一下是否是報時炮,如果是報時炮,未來排除有爆炸等危險性后,博物館也可以進行館藏,這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記憶?!?/P>
關注大楚網(wǎng)官方微信(微信號:dachuwang),給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資訊,還有好禮天天送。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