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里份故事 沉淀了時光溫柔了記憶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武漢有里份。
里份,是武漢市獨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近年來,隨著大武漢不斷改造升級,很多老里份面臨改造、騰退。生活在這里的老居民們,也要搬離世代生活的老宅?!敖ㄖ浅鞘邪l(fā)展的烙印,生活在里面的人,是城市活著的記憶?!?9歲的楊帆說。他發(fā)起“武漢里份口述史記錄志愿”團隊,趕在騰退前,走訪、記錄里份居民們的生活記憶?!懊總€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然后,才鑄成了歷史?!?/P>
老里份里 幾代人的如煙往事
天氣晴好。楊帆和幾名志愿者,一起走進漢口大智門附近的三德里?!鞍?,你們又來啦!”路過的老居民,對他們一點兒也不陌生,笑瞇瞇地打招呼?!敖r他們總在這里,找老居民講這里的事。”一位中年人一邊說著,一邊扭過頭看了看三德里,“這里馬上騰退了,以后再想找到這些老人,就蠻難了?!?/P>
三德里建成于1901年,是武漢最早也是最大的里份之一。以主巷道為軸,左右各有6排石庫門二層樓房,共76棟?!爱斈赀@里靠近火車站,是老漢口最繁華的地段,住在這里的,蠻多是蠻有身份的人!”70歲的胡爹爹說。1948年,1歲時,他就住到了三德里,一直住到現(xiàn)在,“我小時候,這里住了不少殷實的生意人,也有文藝人士。后來各行業(yè)的人都有。”在三德里住了一輩子,他對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很熟悉,很多改變的痕跡也只有他這年紀的人才清楚,比如,三德里中間的那個花壇轉(zhuǎn)盤,“它曾經(jīng)是個水井,不過三德里蠻早就有了自來水,那個井我們很少用,后來填起來,成了個花壇轉(zhuǎn)盤?!?/P>
年近九旬的楊婆婆,20歲時跟隨丈夫從上海遷居至武漢,住進了三德里,“我先生在亨達利鐘表上班?!彼f著,語氣里帶著暖意,“我手上的表就是他買給我的,戴了好多年了。”老伴去世多年,如今她和兒子相伴為生,她說并沒有想過回上海看看,以前交通不便,后來則是沒有回去的必要,“人都不在了?!闭f到這里,她略顯黯然。
在三德里的七十多年間,她看著一撥撥人住進來,一撥撥人離開。
85歲的丁婆婆也是三德里的老住戶,她的父親是上海人,17歲時來武漢在一家德國建筑事務(wù)所工作,3年后父親獨立開業(yè),成立了自己的“素安事務(wù)所”,“聯(lián)保里、海壽里,都是我父親設(shè)計的。”她說,當年的部分設(shè)計圖紙,她至今保留著。
翻看丁婆婆拿出的老照片,當年的人物市井栩栩如生,照片里有些老建筑至今仍在,有些已經(jīng)消失在漫漫歲月里。
如今的三德里,很多房子年久失修,陳舊不堪。聽了這些老居民的口述,才能從它狹窄的樓梯、逼仄的過道里,隱約捕捉到當年繁華的影子。
歷史拾零老里份里有活的歷史
三德里騰退后,將修整并打造成漢口歷史文化風(fēng)情街區(qū)的一部分。隨著老居民的離去,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人間種種,都將鎖入時光。
“如果以后再想找到這些在老里份生活過的人,聽他們說從前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就很難了。”22歲的歐遷遷說。
歐遷遷是貴州人,在湖北大學(xué)攻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目前,這名秀氣的漂亮女孩,是口述史志愿團隊的活動統(tǒng)籌。
“我要負責(zé)聯(lián)絡(luò)、對接每次的活動,確定尋訪對象。一開始去找這些老人時,想著彼此是陌生的,我還挺忐忑的,不過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非常歡迎我們,很高興我們來跟他們聊一聊,聽他們講自己的經(jīng)歷?!?/P>
“從4月開始,基本上每個周末我們都在走訪這些老居民。收獲的不僅有知識,還有很多感動,”她說,“老人們跟我們講他們的從前,他們經(jīng)歷過時代變遷,歲月風(fēng)浪,經(jīng)歷過很多大悲大喜。很多事他們現(xiàn)在講來云淡風(fēng)輕,講到開心處,他們的臉上會洋溢出自豪和活力。他們?nèi)松恋硐聛淼暮唵闻c豁達,非常感人?!?/P>
四十出頭的Jade從事教育行業(yè),“我加入口述史志愿者隊伍,是希望多了解我生活的這座城市。城市的歷史除了宏大的部分,也包括一個個普通人有血有肉的故事,不是嗎?”她說,通過老人們的講述,了解到幾代人的生活變化、境遇起伏,“每次我都很感動?!?/P>
同時,這些走訪也讓她看到了城市發(fā)展的更多側(cè)面,“特別是,武漢的老街老城區(qū)老建筑,遠比我想象的多?!北局逃ぷ髡咛赜械膶ΥR的嚴謹態(tài)度,她還給自己加“工作量”,“我每次活動回來,都會再去查找相關(guān)資料進行比對。越了解,越覺得武漢的城市文化真是豐富而有魅力?!?/P>
“目前,口述史志愿者團隊有三十多名常駐成員,有學(xué)生、律師、老師,各行各業(yè)。大家基于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興趣走到一起,不斷有人陸續(xù)加入,我們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社會支持?!睏罘榻B。他是中國瀕危文化保護者公益團隊的成員,一直從事文化留存、保護工作。楊帆認為,武漢的里份以及很多老街區(qū),可以稱作是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luò),住在這里的人們,則是城市里活著的記憶,“城市發(fā)展日新月異,很多的老街區(qū)面臨改造、騰退。了解從前的人散落各處,越來越少,記錄這些人和他們的生活,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過程。”
他介紹,三德里是第一期項目,曇華林等其他幾個歷史街區(qū)的口述史項目也已經(jīng)起步,大家還走出武漢,啟動了沙市勝利老街的口述史項目。
走訪、記錄歷史,大家收獲的也不僅僅是感動,“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xué)習(xí)和了解做口述史工作的技能,搜集梳理資料的知識和經(jīng)驗,我們每個人也提升了自己?!?/P>
近些天,志愿者們正在籌備三德里口述史項目的成果發(fā)布會?!俺S腥藛栁覀儯耗銈兞x務(wù)做這些是為了什么?”楊帆說,大家零報酬工作,只是出于對武漢的愛。
“我們的口述史記錄資料,向所有人共享,目前在公眾號‘cecp中國瀕危文化保護者’中定期發(fā)布。我們還希望,在相應(yīng)的老里份老街區(qū)改造完成之后,我們記錄下的口述史資料能夠在原址有一個小小的展示的窗口,讓來到這里的人們,仍然能夠了解到當年居住在這里的那些人,以及他們的生活和故事?!睏罘硎?,“當然,如果檔案館或者博物館需要,我們也愿意無償提供。因為這就是城市的記憶,也是一種文化遺產(chǎn)!”
最近一場活動之后,一名志愿者動情地說:“過往的歲月,不是一根硬邦邦的骨頭,而該是血有肉的;不只有洶涌大潮,也該有浪花朵朵。我們記錄的不是恢弘浩大的事件,是容易被忽略的平凡點滴。有了這些,歷史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