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征集軍史老物件,講述濃濃擁軍情。7月19日,湖北日報、湖北日報客戶端、湖北日報網、湖北日報官微聯合啟動征集活動以來,咨詢電話熱得發(fā)燙、后臺留言不斷刷新。隨后,本報派出全媒體記者采訪核實物件信息,今起推出“老物件的訴說”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司老向記者展示張將軍的詩。記者陳鵬 攝
湖北日報網訊 全媒體記者 陳鵬
露宿雷雹待天曉,頭頂烈日燒腳板。
追蹤好似‘飛毛腿’,克難猶有‘丁鐵漢’。
……
這是解放軍高級將領張愛萍發(fā)表在《解放軍文藝》上的一首詩的節(jié)選,詩中盛贊七勇士徒步巡邏八 千里,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保駕護航。
20日,記者在十堰市張灣區(qū)東風公司宿舍,見到了這首詩和詩中的“飛毛腿”——77歲的司喜忠。
年輕時的司喜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愛中醫(yī)的老頭曾是“飛毛腿”
這是一個閑不住的老頭,退伍之后,他半路出家,干起了攝影,退休之后,又迷上了中醫(yī)。見到司 喜忠時,他正戴著老花鏡,看一本厚厚的書,仔細一看,竟是大學中醫(yī)教材。
我們的話題從老物件開始。司喜忠說,張愛萍當時是核試驗現場總指揮,“核試驗結束后,他到我 們連來視察,聽說我們八千里巡邏的故事,覺得很了不起,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1959年,19歲的司喜忠從河南應征入伍后來到新疆,被分到了東大山哨所,這是一個只有12個人的 小哨所,司喜忠每周除了站崗放哨,還要牽著駱駝給距離百公里外的新葛爾營地、孔雀河氣象站等地轉 運物資和信息。在東大山的4年時間,司喜忠經常一個人牽著駱駝在戈壁里往來,不僅練出了一身虎膽, 還練就了一雙鐵腳板,戰(zhàn)友們戲稱他為“飛毛腿”。
張愛萍將軍到司老所在部隊視察。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八千里路徒步巡邏
1964年4月,司喜忠和幾名戰(zhàn)友接到一個特殊的命令——以徒步方式巡邏4150公里,不攜帶任何交通 工具和通訊器材。4150公里是什么概念?如果以祖國的最北端漠河為起點,走到重慶市,差不多4150公 里。這么長的距離,開車需要兩三天不眠不休地駕駛,而當時的巡邏戰(zhàn)士,則用了整整半年的時間,用 腳板丈量了出來。
巡邏的目的是啥?領導沒說,只是讓他們聽從命令行事。司喜忠說,事后他們才知道,這次巡邏是 圍著核爆點走了一圈,確保核爆試驗絕對安全。
4月15日,七名戰(zhàn)士背著棉被、雨衣等生活物資,荷槍實彈,踏上了征程。他們平均每人負重37公斤 ,沒有向導,只有一張軍用地圖和一枚指南針。每個月,部隊派車給他們補給一次。在長達半年的時間 里,他們與世隔絕,作伴的除了戰(zhàn)友,只有漫天的黃沙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這七人分別是:隊長何士武 、副隊長王萬喜、“保護神”王國振、“神槍手”王俊杰、“駱駝”潘友功、“鐵腳板”丁鐵漢、“飛 毛腿”司喜忠。
當年的七名戰(zhàn)士。受訪者提供
三支葡萄糖救了七個人
戈壁氣候反復無常,白天炎熱無比,夜晚又降到零度以下。由于巡邏范圍在羅布泊,他們要面對的 除了沙漠,還有鹽堿地、水坑、沼澤等特殊地形。
半年的巡邏中,司喜忠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迷路事件。
某天,小分隊在古樓蘭完成巡邏任務時已經天黑,攜帶的淡水全部喝完,大家決定連夜返回營地, 沒想到卻走偏了方向。
第二天下午,王萬喜因為嚴重缺水,暈倒了。小分隊最后攜帶的液體就是三支葡萄糖口服液,王俊 杰打開一支給王萬喜,但他只淺淺地吸了一口就推開了,那支葡萄糖在七個人手中傳來傳去,誰也舍不 得喝。最后何士武命令,丁鐵漢和潘友功帶上兩支葡萄糖去找水源。他倆相互攙扶,后來實在走不動了 ,就在地上爬,終于爬到一處水源時,膝部已經見了骨頭。
“多虧了這三支葡萄糖,我們七人得救了,并最終勝利完成了任務。”回想起當年那一幕,司喜忠唏 噓不已。
半年過后,司喜忠和戰(zhàn)友回到營地,擔任警衛(wèi)連士兵。
當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地點正是司喜忠巡邏范圍的中心地帶。
司喜忠在羅布泊第一泉的合影(左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