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網(wǎng)訊 全媒體記者彭磊 通訊員劉敏、羅姍姍
過去,制秤工號稱為“百工之首”,稱得上是“金飯碗”。如今,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桿秤制作這種錙銖必較、毫厘必究的純手工精細活逐漸沒落。
潛江人陳建林便是在沒落中堅守的手工做秤人。
3小時做一桿手工秤
早上6點的潛江園林路上,陳建林總會搬出一個裝滿工具的凳子,和一張插滿做秤材料的桌子開始“營業(yè)”,等待著生意的到來。
陳建林是孝昌縣人,15歲便來到潛江拜師學習做秤,由于做事細心有悟性,2年后就出師擺攤,這一做便堅持了40余年。
雖然還沒有開張,陳建林看到記者到來,還是決定露一手這門瀕臨失傳的老手藝。
“制作手工桿秤要用到幾十種工具,共經(jīng)過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陳建林從面前的架子上抽出一根一頭大一頭小的秤桿胚子,用袍子嫻熟地反復刨了起來,不時拿起來湊到眼前瞄一瞄。
“秤桿一定要刨圓,稱的時候才能滑到準確的斤兩?!标惤终f,手工制秤每道工序都要求精雕細刻,容不得半點馬虎。刨好桿,打磨好后,陳建林開始給秤桿打孔。
一桿秤,需要打大大小小上百個孔,最關(guān)鍵的是“和秤”時的那個孔。“‘和秤’就是根據(jù)秤桿大小和秤砣大小找出秤桿上的平衡點,確定這桿秤是多重的秤,再給秤桿釘上秤鉤,給秤桿刻上斤兩刻度。”陳建林介紹說,“和秤”不準,這桿秤就不準,稱東西時就會有偏差。
和好了秤,給秤桿的斤兩刻度釘上銅線,在秤桿頭尾包上銅片或鋁片。最后再給秤桿拋光、上色,一桿漂亮、精準的秤就做好了。
一桿秤做下來,耗時近3個小時。
最舍不得丟掉老手藝
“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賣幾十桿秤。現(xiàn)在一個星期都只賣一兩桿,最貴的手工秤也只能賣到50元?!闭f起現(xiàn)在越來越少的生意,陳建林難掩落寞。
他告訴記者,幾年前,附近還有幾個人以做秤為生,但現(xiàn)在只剩下自己了。
陳建林的兩個兒子已成家立業(yè),做秤對于陳建林來說已不是營生的手段,而是一種無法割舍的生活習慣。
他說,做了一輩子秤,舍不得丟,最擔心的就是老手藝失傳。
“用桿秤的人越來越少,做桿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絕活恐怕真的要成‘絕’活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