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網訊全媒體記者海冰、通訊員陳鼎
“早秋驚落葉”,磨山櫻園,顯得格外靜謐。綠樹掩映中,一座古樸典雅的仿古全木質庭院建筑出現(xiàn)在眼前,尚未入內,即傳來悠揚的古琴聲。
復建兩年多來,兼具文化傳承、智慧分享、孵化創(chuàng)新等功能的經心書院,現(xiàn)狀如何?8日,記者前往探訪。
數(shù)十企業(yè)家眾籌復建書院
與古代建書院異曲同工
“經心書院復建是因眾籌而起,2014年眾籌挺火爆,一批有情懷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加入,促成了今天的書院?!睍好貢L陳雨倩,知性、優(yōu)雅,介紹起書院歷史及復建過程如數(shù)家珍。
經心書院是晚清名臣張之洞于1869年創(chuàng)辦的著名書院。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湖北剛經歷兵燹,人民轉徙,書籍散亡,原有的江漢書院教育方式老舊,場地窄小,他就與時任湖廣總督兼湖北巡撫的李鴻章商定,在武昌另建經心書院,后成為引領清末地方教育改革、培養(yǎng)新人才的典范。
140余年后,湖北省青聯(lián)委員熊華敏,在武大國學院了解到經心書院對我省近代教育發(fā)展不同尋常的意義后,決定復建經心書院。為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這一重要歷史文脈,她想到了眾籌的方式。
復建經心書院,一批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企業(yè)家紛紛響應。發(fā)起人從20幾位增加到40幾位,經心書院得以順利復建并良好發(fā)展。2015年5月,經心書院在漢宣告開山,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任名譽山長。
“眾籌的概念很新潮,但其實古人早就這么做”,陳雨倩稱,古代辦書院的辦學經費除了“官助”外,主要靠民間集資、捐獻和書院創(chuàng)收、自籌。如,兩湖書院主要靠湖北、湖南的茶商出資而建。經心書院除官方出資兩萬兩增給膏火(注:供學習用的津貼)外,官員、商人也紛紛捐資,張之洞就拿出自己的一萬兩養(yǎng)廉銀添置圖書。
文化傳承、智慧分享
復建書院尊崇原典、堅持公益
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民辦教育機構,亦有官辦和民辦之分,集藏書與治學于一體。“復建后的經心書院,秉承尊崇原典的原則,把講堂、藏書保存下來,同時肩負新使命:文化傳承,智慧分享,孵化創(chuàng)新?!标愑曩唤榻B,張之洞曾將經心書院學子考試時的優(yōu)秀作文結集刊出,出版有《經心書院集》。復建后的經心書院藏書閣拓印古籍《經心書院集》500冊,另有各界知名人士捐贈圖書2000余冊。講堂則是經心大講堂、經心讀書會、能量午餐及其他文化活動的舉辦場所。璞真堂為圓桌討論室,偏重學術交流,2016年經心書院主辦全國書院高峰論壇,來自海內外的25名儒家學者就在此縱論書院發(fā)展之道。此外,書院還設有孝達堂(張之洞字孝達),游客可在此免費閱讀。
目前,書院運作除依靠發(fā)起人的眾籌款外,還開辟孵化創(chuàng)新平臺,發(fā)起人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好項目,圈內企業(yè)家看好的一起投,投資總額按一定比例回饋書院。此外,平臺上的愛心企業(yè)家每年向社會捐資至少500萬元,曾為紅安中小學捐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本,在湖北省內貧困地區(qū)小學捐資建500間“經心希望書屋”等。
忙碌都市人的心靈家園
“經心讀書會”兩年惠及萬余人
“喚回書聲潤楚荊,且由經典化人心”,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曾為書院題字并贈言,同時為“經心讀書會”揭牌。
作為經心書院的核心文化活動之一,“經心讀書會”堅持每月舉辦一次,由經心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及發(fā)起人共同薦書,提倡每月讀一本書,每月組織一次線下讀書交流會,由權威人士導讀,帶來不一樣的閱讀視角和心靈的滋養(yǎng)。
經心書院復建,不在原址武昌三道街附近,而在磨山櫻園。選址遠離鬧市,是否影響人氣?記者了解得知,其幽靜的自然氛圍,在今天熙熙攘攘的都市,反倒成為一個人的心靈家園。兩年多來,“經心讀書會”已有萬余人次參與。
讀書會邀請的導讀人士都是各領域的專家。第001場,由翻譯稻盛和夫多部作品的曹岫云導讀《活法》,這本稻盛和夫的代表作,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其后,著名文化學者、作家葉觀瀾導讀過《曾國藩》,華師國學院院長唐翼明導讀過《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導讀《論傳統(tǒng)》等。
書院發(fā)起人也身體力行,在各自擅長領域進行智慧分享。其中,周鴻祎的助理邢文馨導讀了《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lián)網方法論》、全球第一批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技術專家許洪波導讀《從0到1》、卓爾控股董事長、作家閻志導讀了《笑傲江湖》。
“不管你來不來,我總在這里”,讀書會憑著堅持積累了大量“粉絲”。有人跟著讀書會一年讀十幾本書;有人自己來了受益頗深,下次把老母親也帶來聽;青山一對教師夫婦更是一周來三次,來這里閱讀、備課,累了就爬爬山......
這幾天,“經心讀書群”里招募讀書會理事會成員,書友們報名相當踴躍,大家希望群策群力把讀書會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