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題:舊俗新風年味長 老傳統(tǒng)過出新味道
新華社記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是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儀式感變遷中,老百姓鄉(xiāng)愁不變,幸福依舊。雞年春節(jié),記者來到山西、遼寧、山東等地采訪發(fā)現(xiàn),各地人們浸潤在古老民俗之中,逛古城、看燈展、吃美食,品味濃郁年味中文化獲得感。
朱顏未改 身在古城看世界
在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平遙古城,51歲的民宿客棧老板娘雷彩玲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也最幸福的日子。她一邊接待前來平遙古城看民俗的游客,一邊與從上海回來的兒子兒媳按照古老年俗過節(jié)。
在明清時期的老院落里,雷彩玲一家7口每人喝碗紅糖水,吃碗“連年面”,長子原恩臨帶著妻女,與二弟、二弟媳給父母、親戚拜年,長輩們把包好了的“歲歲錢”塞進小孫女的手中。
雷彩玲是土生土長的平遙古城人,1997年平遙古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這里旅游業(yè)逐步興旺起來。頗具經(jīng)營頭腦的雷彩玲買下一處晉商大院,做起了民俗客棧生意。她家的客棧名叫“德居源”,三進院兩層樓的院子里掛著大紅繡球、宮燈,雕花木窗上貼著窗花,透著節(jié)日特有的喜慶。土炕和木架床上,擺放著色彩鮮艷的錦緞被面兒,古色古香。
“春節(jié)小假期大概能接待200多游客,初三、初四達到客流量高峰。北京、上海、東北及周邊省市的都有,有一家人來的,也有和朋友一起來的?!崩撞柿嵴f,“大家白天逛古城,晚上圍坐一起喝黃酒,涮銅火鍋,好不熱鬧。”
“德居源”客棧一年能接待約4000游客,8成是外國游客?!霸诤透鱾€國家的人迎來送往中,我們的主人翁意識更強烈,覺得自己真幸運,不但能靠民俗旅游過上好光景,而且還能在身邊看世界?!崩撞柿嵴f。
眼前灰色的古城早早就“穿”上了“中國紅”,大氣的燈籠和古樸的宮燈點綴著大街小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當?shù)毓沤ㄖ玫叫蘅槺Wo,大街小巷的土路也變成了青石板路,古城墻外破舊建筑陸續(xù)拆遷。
在這里,不變的是古舊風貌,變化的是開放帶來的活力。
驀然回首 花燈里點亮幸福感
古老年俗讓平遙古城容顏更加美麗,也讓傳統(tǒng)年俗得到了更多的認同和傳承。農(nóng)歷新年第一天的傍晚,沈陽市北市場內(nèi)燈火輝煌,造型各異的傳統(tǒng)北派花燈點亮下的街道,游人如織。幾盞走馬燈吸引了不少旅客的駐足停留。
走馬燈的燈紗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景,一轉(zhuǎn)動起來就仿佛使人看到了古代戰(zhàn)爭的廝殺場面。這些栩栩如生的走馬燈是遼寧省花燈文化研究會會長、沈陽北派花燈傳承人陳暢的作品,“在霓虹燈光閃爍的城市里展示傳統(tǒng)走馬燈,是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春節(jié)看花燈是沈陽人的傳統(tǒng)。早在清代以前當?shù)鼐陀辛酥茻?、放燈之習俗。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每到元宵?jié)那天,就帶著眾貝勒、大臣、蒙漢王公貴族等與百姓一起在四平街上賞燈,“當年的四平燈市可與北京燈會相媲美”。
62歲的陳暢告訴記者,自己幼時每逢正月十五,人們都會自制花燈掛在大門前,手藝好的家長還會制作小型手提花燈,也就是走馬燈,讓孩子們拎著到路邊玩耍。在那個沒有夜間照明設施的年代,蠟燭點亮的彩色花燈是小朋友手里最時尚的玩具。
近些年,為了讓擁有300余年歷史的北派花燈在更多的地方點亮,使賞花燈這一民俗得以傳承,陳暢和他的同事們搜集整理有關(guān)沈陽花燈的資料,挖掘沈陽傳統(tǒng)花燈制作的技藝,陸續(xù)整理出版有關(guān)北派花燈的照片、資料。最古老的走馬燈也在沈陽燈會上重新開始轉(zhuǎn)動,如今的人們在賞花燈、感受年味之余,還能體會“四平觀走馬,三日萬巷空”的盛況。
在這里,不變的是街頭的年味,變化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
尋常巷陌 花餑餑蒸出真笑容
傳統(tǒng)年俗不僅讓手工藝人傳揚老輩手藝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也為在傳統(tǒng)技藝熏陶中的人們找到了新的生計。
過大年蒸花餑餑是膠東年俗之一,在威海市文登區(qū)澤庫鎮(zhèn)寨西村村民于紅寧家中,鍋里升騰起的熱氣,夾帶著餑餑蒸熟后的甜香,縈繞出濃濃的年味。林紅用面團做出家人喜愛的樣式,如金雞、福豬、荷花、金魚等,蒸熟后顯得更加渾厚、樸拙,據(jù)說,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預示著來年笑口常開、蒸蒸日上。
大年初二一大早,帶領(lǐng)于紅寧一起制作花餑餑創(chuàng)業(yè)的威海市文登區(qū)市民林紅就到家中給她拜年。于紅寧專門備了一桌當?shù)孛朗车群蛄旨t一家,一道寓意新年大吉的燉全雞、一道象征心想事成的紅燒想魚被各式花餑餑簇擁著。
在三面臨海的威海,當?shù)剞r(nóng)民長期以海為生,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祭祀海神、天地、祖先時,主婦們都要蒸制這種傳統(tǒng)面食,其地位相當于餃子之于春節(jié)。
于紅寧在加入林紅的花餑餑車間前是當?shù)刎毨?,家中連連遭遇不幸:丈夫出海過世、哥哥遭遇車禍、嫂子患癌。用傳統(tǒng)餑餑手藝創(chuàng)業(yè)后生活得到改善,今年一年就賺了4萬多元,她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通過私人訂制和網(wǎng)絡直銷,農(nóng)村主婦們的家庭美食也上了城里人的餐桌,林紅說,“我們做出精致的花餑餑,貧困戶發(fā)揮手藝特長、也變成了匠人,更重要的是,這讓農(nóng)民過上了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p>
在這里,不變是舌尖上的老味道,變化的是生活的起色。(記者王陽、王學濤、趙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