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面斑駁了,窗戶上起了一層白霜,桌子下堆放著雜亂的畫具。
在河北衡水市安平縣大何莊鄉(xiāng)西李莊村,一間由鄉(xiāng)村小學(xué)的舊教室改造而成的工作室里,73歲的李西三正在享受他的“砂畫人生”。
水墨寫意 彩砂繪就山水
深山溝壑、溪水涼亭……李西三的所有作品都是中國畫風(fēng)格,用彩砂隨意、自由地描繪著他腦中的山山水水。比起水墨國畫,砂畫的色彩更加厚重,層次更加分明。
圖|制砂。史自強攝
這些色彩極為絢麗的彩砂,實際上都是由李西三親手染制而成。先買來由麻袋包裝的純白色石英砂,然后再用各色顏料依次渲染,這是砂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
寬敞平整的工作臺上,白紙隨著卷軸次第展開。憑借著一支細毛筆,李西三幾乎無間斷地快速勾勒出一幅墨線山水圖。盡管砂畫的主要原料是彩砂,“但‘打底’的輪廓十分重要,決定了砂畫的整體布局。因而畫砂畫須首先具備較強的美術(shù)功底”,李西三說。
畫好的初稿被放置于刷膠板上。刷膠需分步進行,先把同一個顏色的色塊涂上膠,然后撒砂;再上另一個色塊,再撒砂,以避免“串色”。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直至所畫之處均已上色。
撒砂是砂畫創(chuàng)作最為關(guān)鍵的一步,是體現(xiàn)整幅畫作的“靈魂”所在。李西三坐在工作臺前,全神貫注地盯著畫稿,右手持彩砂瓶,如游龍般游弋于“山水”間,左手則通過拍打右手,使得彩砂根據(jù)需要“準確”地飄落在畫稿上。
何為準確?與市面上的兒童砂畫簡單的“均勻上色”不同,中國畫最講究“意境”,所以要在畫作中體現(xiàn)出“遠山近水”的層次感,又要區(qū)分出山頂和山腳處不同的色彩和質(zhì)感。因而砂子的墜落需要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過渡得體。
待彩砂逐漸渲染了整幅畫作后,需用滾輪將砂子壓實,以防脫落。部分景物由于撒砂,一些線條被覆蓋,變得不太清晰,因而需用細毛筆再勾勒一次。最后,書法題字,加蓋印章,整幅砂畫作品便宣告完成。
圖|撒砂。史自強攝
繪畫出彩 靈感源自生活
20年來,從簡單的花草蟲鳥,到復(fù)雜的山水寫意,李西三作品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與之相應(yīng)的,作品的重量也越來越沉。目前最大的一幅作品長3米,寬1.5米,共用掉了6斤彩砂。
大概從10年前開始,李西三的砂畫作品開始受到歡迎。先是被當作禮物送人,受到令人愉悅的贊美,再后來是有人專門登門拜訪,說要購買他的畫作。
李西三說,自己創(chuàng)作砂畫作品,靈感來源完全是一次偶遇:當時他受托于一家學(xué)校,去協(xié)助購買教具。路過一家建筑工地時,門口堆放著的那些用于墻體裝飾用的金剛砂,在陽光的照耀下,五顏六色,閃爍著近乎“令人迷幻”的光芒,煞是好看。后來經(jīng)過不斷地琢磨,李西三將其用在了自己最愛的國畫上,這樣既能畫國畫,還能做到形式創(chuàng)新。
李西三從小酷愛畫畫,有時在地里干活兒也會走神兒。有一次在地里收玉米時,竟把玉米穗兒看成了畫畫用的毛筆。他說,家里有四畝半地,卻被他“種得不像樣子”。
時至今日,李西三的砂畫作品已經(jīng)被帶到了新加坡、美國等地,并被一些人收藏。但他對自己的作品仍不滿意,“中國畫的意境太深,而我目前所能達到的程度還很有限。提升對于國畫境界的認識,將是我不斷的追求。”李西三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史自強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