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條你要挺住”。最近,一部名為《情滿四合院》的電視劇雖然收官了,觀眾們仍然有些不舍。跨越三十年的變遷,講述了一個四合院的冷暖,也濃縮了一個社會發(fā)展的時代影像。
這的確是一段帶有年份感的“回憶殺”。很多人在劇中看到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老北京,看到了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四合院,看到了老老少少、人世情懷,看到了善與惡、孝敬與忤逆的沖突,更看到了人性的多面復雜。對曾經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來說,很多場景再熟悉不過了,而沒有生活過的人也能從中感受到往昔。有人說,這是一部“孝文化”教育的劇集。其實,除了敬老愛老的親情呵護,生活的全部都是繞不過去的真實存在。
生活一定是有味道的。人們常常賦予生活甜、酸、苦、辣、咸“五味”,這在一個四合院的鄰里交往中呈現得再充分不過了。可是,在那個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如果一名工人賺錢要養(yǎng)一家人,吃白面饅頭和一碗玉米糊糊相比,生活恐怕只有兩種滋味——苦與甜。就像劇中的“寡婦秦淮如”為了多弄到幾個白面饅頭不得不想很多辦法,甚至需要把饅頭藏起來,以防孩子一口氣吃光;也像院子里的“三大爺”,整天算這算那,經常會說“算計不到就受窮”。生活都是有苦有甜的,但苦多甜少的生活是不美好的。如同今天,我們追求的美好生活肯定不是饅頭與窩頭的問題,而是面粉質量的考慮。
在時間的刻度上,生活確實變了,滋味更是豐富了?,F在的人們即便不知曾經的苦,卻也能從對比中更加珍視如今的甜。猶記得小時候,家里老人常常講他們那一代的生活點滴。一大家子有六個孩子,吃飯穿衣都是問題,家里的粗面和野菜摻著吃,大的把衣服“傳”給小的。日子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也逐漸亮堂起來,這個過程就是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的過程,難免老人們總會說“知足”。生活不會因為吃苦而美麗,只會因為向著甜蜜努力而更精彩,這何嘗不是一代人在發(fā)展意義上所理解的“美好”呢?
進入新時代,我們同樣要面對生活的苦與樂。重要的是,無論從社會發(fā)展進程來看,還是從普通老百姓對實際生活的感知來說,“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人們追求的,不是食材短缺,而是從手機點餐到送至家門的時間長短;不是棉襖新衣,而是輕薄柔軟;不是交不起學費的煩惱,而是“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后的渴望;不是請不起家政服務員,而是找個好阿姨難于找對象……生活處處都在超越以往,物質生產、互聯網升級、教育普及、全球化浪潮等無不開始日?;?,但如何讓更多人實現高品質、均衡化,依舊制約著生活的幸福感。如此看,新時代的生活苦樂問題就是平衡與充分發(fā)展的問題,也是人人能得“吾之蜜糖”的問題。
每代人的生活都是時代調制出的滋味,只有跟上并把握時代,才能滋養(yǎng)生活的甜。“我們必須打破常規(guī),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鼻ё內f變,現代化強國對于美好生活的意義從來沒有變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奮斗十五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所向往的生活內涵就在時代奮斗的足跡中不斷拓寬。生活更富裕、城鄉(xiāng)區(qū)域生活水平差距更小、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本好轉、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未來的中國當是大而強、富而美,未來的生活亦如不少人的暢想,“沒有什么可顧慮的”。
“為什么傻柱的路越走越寬?”這是劇中頗有意味的一問,也讓人們反思如何把自己的路走得更寬。世事變幻,生活向善向前,只要伴著新時代的浪潮,就能走出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人民日報中央廚房·2050工作室 李洪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