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之死:善良和道義能承受多重?|說吧
2017-11-13 20:23:00 來源:漢網(wǎng)

文/魯珊

江歌之死在一年之前。

江歌與閨蜜劉鑫留學(xué)日本。劉鑫與男友陳世峰分手后,遭前男友屢次騷擾,江歌收留劉住到自己家中,卻被突然到訪的陳世峰殺害于自家門口,整個過程中,劉鑫一直在門內(nèi)。

一年以來,這一直是件冷冰冰的留學(xué)生遇害案,但上周,一段江歌母親和劉鑫的見面視頻引爆網(wǎng)絡(luò),一件冷冰的案件,終于變成一場活生生的血肉、善惡和人性之爭。

江母與劉鑫,是在江歌之死后一年內(nèi)首次見面。

現(xiàn)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是劉鑫反鎖房門導(dǎo)致江歌逃不進來嗎?陳世峰是來找劉鑫,還是江歌?是來挽回的,還是來泄憤?江歌是陳世峰的殺害目標,還是劉鑫的替代品?

事發(fā)三人,一人已逝,一人已拘,而惟一開口說話的劉鑫,還是在一年的逃避和躲閃之后,是在攝像機跟前,在億萬圍觀者的憤怒當中,其中有多少是當時的情景還原呢?我們圍觀的,有多少是冷靜的真相呢?

開庭時間在下個月,也就是說,真實情景還原還在下個月。

但當下的輿論風(fēng)暴,已經(jīng)足夠淹死劉鑫若干遍。

這件事的法律邏輯很清楚。

江歌是被陳世峰殺害的,真正施暴的是兇手本人。

但與陳世峰比起來,人們更恨的是沒有殺人的劉鑫,這個邏輯也很清楚:你不殺伯仁,伯仁因你而死。

而在這一年里,劉鑫不接江母電話,不見面,不聯(lián)系,自己該吃喝玩樂買的照舊,對方媽媽一人肉,她就極力撇清關(guān)系——就是這些,招惹了圍觀者的憤怒。

血腥暴力中國人恨,偷蒙拐騙中國人恨,但中國人最恨的,忘恩負義絕對名列第一。這是劉鑫比陳世峰承擔了更多輿論譴責(zé)的原因。

道德邏輯之所以比法律邏輯更能引人關(guān)注,因為大眾圍觀中,感性因素總是占優(yōu)勢,也因為在新聞傳播中,角色代入往往占主導(dǎo)。

一個單親媽媽,好容易把寶貝女兒養(yǎng)大,養(yǎng)出息,送出去留學(xué),還善良俠義,收留朋友保護朋友。這樣的女兒,說沒就沒了,哪個媽媽能夠承受?哪個媽媽不需要情感補償與安慰?

每個圍觀者,都容易代入江歌媽媽的角色,都容易向劉鑫討要一份感情債。偏偏劉鑫一年來表現(xiàn)令人詫異,即便江歌不是她殺的,可她欠下江家的債比陳世峰還要多——她卻能心安理得地過自己生活,這怎么可以?

劉鑫的心理邏輯,很難去建構(gòu)。假如劉鑫真的如微博照片上描述的,唱唱歌,跳跳舞,燙燙發(fā),約約飯,這些都只是表象,很難表達劉鑫的內(nèi)心。因為膚淺的理解為“忘恩負義”,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符合心理學(xué)規(guī)律。就象劉鑫在現(xiàn)場,到底有沒有鎖門,為何沒有給江歌哪怕一臂之力,這也很難由情境之外的人去模擬。

人性極為復(fù)雜。

江歌母親為了把劉鑫逼出來,不惜公布她的所有資料。劉鑫父母為了維護女兒,不惜冷漠懟回江家母親。劉鑫自己為了逃避,不惜長達一年躲著江母。

中國有老話,大恩如大仇。對江母和劉鑫來說,這都是無力面對的命題。江歌母親不斷加深事件的維度和深度,潛意識里可能只是不能面對真正失去女兒,劉鑫不接電話不接微信,潛意識里也可能只是無法面對當時的自己,和當時的兇殺。

江歌之死發(fā)酵到現(xiàn)在,有兇殘暴力,有忘恩負義,有人肉搜索,有輿論脅迫,有網(wǎng)絡(luò)暴力,也有站隊互懟——是的,大部分是負面情緒,即便是罵得痛快的,稍稍冷靜下來,還是會脊梁發(fā)寒。

我們幾乎忘記了,這起兇殺案,原本緣自一個女孩的善良俠義。

江歌的善良是一種普遍的善良,幾乎是朋友之間必然的狀態(tài)。她在收留劉鑫時,不會想到會以性命為代價,不會想到母親的失女之痛,也不會想到會引發(fā)網(wǎng)絡(luò)一場暴力。如果她知道,她會怎么想?

我相信,圍觀了這起事件的父母,一定會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太善良,不要太幫人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是,這樣教導(dǎo)的前提,是假設(shè)你的孩子都是江歌。假如你的孩子站在劉鑫的位置,被一個暴力傾向的男友騷擾呢,你還希望別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嗎?

正因為朋友間的互助是一種普遍的善良,才更是一種寶貴的正向情感。

江歌與兇手之間,是善良與暴力的抗衡。假如江歌的善良,最后只剩單純與不值得,意味著暴力又一次站了上風(fēng),這不是江歌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社會蕓蕓眾生中的我們愿意看一的。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