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多年前,西方文明發(fā)源地希臘爆發(fā)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對此,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雅典的日益壯大引起斯巴達的恐懼,最終引發(fā)戰(zhàn)爭。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以“修昔底德陷阱”來預測中美關系,認為中美兩個大國難以跨越這一“陷阱”,最終必將走向沖突對抗。不久前,中美兩國領導人在北京成功會晤,開啟了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光明前景,同時也向世人證明,中美完全可以打破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魔咒,實現合作共贏。對于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我們應該怎么看、怎么破?針對這些問題,思享者邀請3位學者為您一一解讀。
人物介紹: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學術連線”(CEAN)主任、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外貿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校外專家。
黃 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兼任中華美國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政治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研究》主編。
葉自成,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思享者:對于“修昔底德陷阱”,我們應當怎樣認識理解?
黃 平: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提出,他只是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寫道,雅典的日益壯大以及斯巴達對于雅典之日益壯大的擔心,使得二者爆發(fā)戰(zhàn)爭。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借修昔底德之名表述自己對中國與美國之間可能發(fā)生沖突的擔憂。這只是他們的一家之言,不能看作大國之間必有一戰(zhàn)的規(guī)律,更不是什么國際關系的鐵律。
葉自成:把“修昔底德陷阱”夸大為鐵律,用到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上,是一種目光短淺的陷阱思維。這種“修昔底德陷阱”思維是一種局部的、簡單的、單一的思維方法,它忽略了世界全局性、復雜性、多樣性等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些西方學者以“修昔底德陷阱”預言中美關系,對中國發(fā)展壯大充滿憂慮,這與西方國家長期處于國際規(guī)則制定者和世界秩序主導者的地位有關。長期處于主宰、支配地位,習慣于稱霸,就會時時擔心誰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權地位。懷有這種憂慮的人,即使不是杞人憂天,也是以己度人。
王義桅: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沉溺于過時的國際秩序,用歷史上的只言片語預測中美關系難以跨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發(fā)展充滿疑慮。這是錯誤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一些西方學者認定,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必有一戰(zhàn)。這種邏輯就是“修昔底德陷阱”,這些西方學者認為中美關系也難以跳出這一邏輯。實際上,這是對發(fā)展中美關系的一種誤導。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fā)生戰(zhàn)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思享者:為什么說中美關系并不會走入“修昔底德陷阱”?
王義桅:中美關系根本不同于歷史上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快速發(fā)展既不是一種宗教性文明挑戰(zhàn)另一種宗教性文明,也沒有進入西方零和博弈軌道。中華文明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學習性,沒有西方文明那種稱霸世界的“普世文明”基因。實際上,中華文明從無主動挑戰(zhàn)他國的基因。中國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區(qū)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從來不搞所謂“普世文明”和武力擴張。中美兩國分別為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不存在“老大與老二”的邏輯,也不會構成“修昔底德陷阱”預言的權力轉移。最近幾十年的國際關系演變證明,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貢獻者和改革者,而絕非對抗者、顛覆者。
黃平:從認識論看,即使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強國相斗、國強必霸之類的現象,但不能據此推導出現在和今后一定會如此的結論。對于這種“因為曾經有過,所以必然還會有”的命題,英國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早已給出過有力反駁。
從歷史事實看,近代以后,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以“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為主基調,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沒有發(fā)生過大國之間的全面戰(zhàn)爭。雖然世界上局部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但無論西方世界領導權從英國轉移至美國,還是冷戰(zhàn)結束、新秩序構建,都沒有以暴力方式出現。中國延續(xù)改革開放以來的良好發(fā)展勢頭,持續(xù)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需要長期穩(wěn)定的國際和平環(huán)境。
從當前和未來看,世界日益成為“地球村”。盡管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分化嚴重,地區(qū)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持續(xù)蔓延,一些國家出現貿易保護、社會排外、政治保守等傾向,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并未改變,世界各國各地區(qū)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從中國與各國的關系看,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與美國等西方大國,還是與俄羅斯、印度等金磚國家,中國既沒有主觀意圖也沒有客觀利益需要通過與其發(fā)生沖突來換取自身發(fā)展和安全。相反,中國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fā)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逐步走出一條完全可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國關系之路。
葉自成:當今世界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新特征。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更多選擇。在這種形勢下,許多過去只能通過沖突甚至戰(zhàn)爭解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調整經濟關系得到解決或緩解。
實踐表明,各國之間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少,對彼此的了解越有限,就越容易作出簡單化的錯誤判斷,甚至掉進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各種資源潛力被充分發(fā)掘。這有助于國與國之間增進了解,作出更合乎客觀情況的判斷,進而增進信任與合作。
思享者:未來,中美應怎樣攜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黃 平: 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fā)生戰(zhàn)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因此,對于西方學者“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我們并不認同,但可以將之視為一個重要提醒,做到未雨綢繆,加強同相關各方的溝通合作,促進互利共贏。
時下各國面臨許多共同挑戰(zhàn)和風險,人類求發(fā)展、求和平的基本訴求一致,而且經濟發(fā)展機遇也是交匯的。用沖突、對抗、強權的辦法解決爭端的時代早已過去。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的利益所在、責任所屬、命運所系。
王義桅:中美兩國需要在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fā)展合作、管控分歧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建設。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與挑戰(zhàn),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對全球治理與全球經濟增長肩負著重大國際擔當。當前,中美兩國在促進強勁和開放的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在穩(wěn)定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方面擁有諸多共同利益。
中美兩國應拋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偏見和猜疑,尋求建立新型合作模式。應該說,中美兩國在全球公域問題上的合作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美兩個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促進全球發(fā)展繁榮方面擁有共同利益更多了,肩負責任更大了,合作空間更廣了。對兩國來說,合作才是唯一正確選擇,共贏才能通向更好未來。雙方應在處理國際問題中開展深度合作,讓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加入中美兩國共同朋友圈,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穩(wěn)定、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葉自成:中美兩國應樹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堅信文明只有多樣才多彩、只有多彩才絢爛,共同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各種文明之間應加強對話、虛心學習、交流互鑒。
一個民族要前進、要發(fā)展,就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有效路徑。(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享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