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鐘揚,市委書記李強為啥說他是“上海的驕傲”
2017-12-15 09:58:00 來源:人民網(wǎng)

大江東

圖片1

鐘揚在西藏。馮艾攝

12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復旦大學主持召開了學習鐘揚教授精神座談會,號召全市黨員干部、各行業(yè)各領域的人們向鐘揚學習,稱他為“上海的驕傲”——“高度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的時代號召,集中展現(xiàn)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時代風采,生動詮釋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時代內涵?!?/p>

鐘揚15歲的兒子在守靈夜里悄悄發(fā)了條信息:“爸爸,你終于可以回家休息了!”……

一位生物學教授,為什么感動了這么多人

他曾是就讀于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從無線電專業(yè)跳入植物學、生物信息學界,成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青”;

他是大學生搶課、愛生如子的慈祥教授,是科普界的明星導師;

他是同事眼里善于改革、勇于擔當?shù)暮迷洪L、好領導,天生的組織者;

他也是“被科研耽誤了的段子手”,種種危險、困苦都能講成妙趣橫生的段子;

16年漫長的援藏、一次次采集種子——人們知道他忙,不知道他將鬧鐘定在凌晨3點為了提醒自己睡覺;

他的父母說,我們只當給國家生了一個兒子;愛人說,他會離開的惟一理由,是他太累了……

53歲的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于今年9月25日清晨5點,在為民族地區(qū)干部授課的出差途中遭遇車禍去世。200余位學生、同事、朋友從全國各地專程趕往銀川送別,悲聲難抑;記錄他和學生在西藏采集種子的紀錄片《播種未來》,全網(wǎng)點擊量一天就超過1200萬;微信朋友圈發(fā)起“獻花緬懷鐘揚教授”活動,20多萬人參與;骨灰被捧回上海,上百名復旦師生自發(fā)趕到浦東機場,在細雨中迎候……

圖片2

復旦大學學生折紙鶴紀念鐘揚老師。

說起那場意外,藏族學生邊珍依然哽咽不已;提及他生前的言談舉止,相熟的同事不自覺地噙起一點笑意,那是在重溫他的熱,他的暖,他的高尚和幽默。多名院士、植物學界知名學者聯(lián)合倡議,要大力弘揚熱愛祖國、熱愛科學、教書育人、無私無畏、勇挑重擔、忘我工作、獻身邊疆、甘于奉獻的“鐘揚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說“他是挺立青藏高原的民族脊梁,是一座精神上的珠峰!”

一個月前,教育部授予他“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而今,中共上海市委又追授他為“上海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他是扎根祖國、至誠奉獻的人民科學家,是‘四有’好教師,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干凈擔當?shù)狞h員典范?!睆偷┐髮W黨委書記焦揚評價。

圖片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局、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與鐘揚妻子、同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曉艷交談。

回放鐘揚——

植物學家的科學夢想:采集種子,盤點西藏“生物家底”,16年、50萬公里高原路,艱苦危險到超出你想象!

鐘揚是湖南人,先后工作在武漢和上海。若將他53年生命精簡到一個詞,應該是“西藏”。從2001年起的16年間,他在西藏行路超過50萬公里;去世前已訂好飛往拉薩的機票……

初入西藏,是為了采集種子。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盤點、收集植物種子,按照學術規(guī)范,每個樣本都要收集5000顆種子,不同樣本種群所在地相隔直線距離不能少于50公里。這意味著,每天,鐘揚和他的同事、學生們都要在高原上奔波七八百公里。16年間,他們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已占西藏高級植物物種的五分之一!

圖片4

野外考察采集植物。

從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從阿里無人區(qū)到雅魯藏布江……為了尋覓珍稀植物,鐘揚和他的團隊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最荒蕪的地區(qū),曾經(jīng)歷無數(shù)生死一瞬的險境:峭壁上蜿蜒的盤山路,曾有巨石滾落砸中他所乘的車;荒原迷路,沒有食物,幾近絕望;難以消化但扛餓的“死面團子”,就是野外的干糧;沒有水就不洗臉,沒有旅店就裹著大衣睡在車上,突遇大雨冰雹就躲在山窩里;為了搜集到最全面的植物遺傳信息披星戴月趕路,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忍受著嚴重的高原反應,照樣往6000米以上的雪域攀爬……藏族同事叫他“鐘大膽”,不管多危險,只要對研究有幫助,鐘揚一往無前。

學生耿宇鵬回憶:“鐘老師說去阿里采樣,我們都覺得太高、太苦,物種較少,辛苦一天也只能采幾個樣。如果去物種豐富的藏東南,條件好一些,很快能完成采樣數(shù)量。鐘老師卻說,正因為別人不愿去,我們必須去!”

長期的高原生活和過高的工作強度,鐘揚出現(xiàn)心臟肥大、血管脆弱等病癥,每分鐘心跳只有40多下;痛風發(fā)作,他拄著拐杖堅持帶學生采樣;2015年,他突發(fā)腦溢血,死里逃生;醫(yī)生多次警告:不適合再進藏!但他仍一次次踏上進藏之路。

吃苦受累,“成果顯示度”還不高,圖啥呢?

“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做!”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陳浩明陳浩明與鐘揚相識18年,他覺得,到西藏采集種子以及鐘揚的許多工作,“學術成果顯示度”并不高。以他的聰慧,大可守在實驗室里發(fā)論文,無需這么累。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青藏高原有6000多種植物資源、1000多種特有植物,那里才是植物學家最應該去的地方!”致力于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鐘揚說,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會帶來植物滅絕,而種質資源事關國家生態(tài)安全,事關整個人類未來。青藏高原擁有我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庫”,由于高寒艱險、環(huán)境惡劣,植物學家甚少涉足。鐘揚覺得時間緊迫,要即刻上路,盤點清楚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為國家、為人類儲存下綿延后世的豐富“基因”寶藏——這是鐘揚的中國夢。

圖片5

鐘揚和學生在可可西里。

鐘揚團隊填補了世界種質資源庫沒有西藏種子的空白,有他們追蹤數(shù)年尋獲的“植物界小白鼠”擬南芥——在高寒環(huán)境中生長了十多萬年模式植物,意義非凡;有他們發(fā)現(xiàn)的高原香柏,已經(jīng)提取出了抗癌成分……藏族“神樹”西藏巨柏是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鐘揚帶領學生扎西次仁花了整整3年,對長在懸崖邊、周邊布滿灌叢的3萬多棵巨柏逐一采樣、登記造冊,還找到可在制作藏香功能上替代巨柏的柏木,搭起了保護巨柏的科學屏障。

“播種者”鐘揚的西部生態(tài)戰(zhàn)略夢想:

他的堅守,成就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許多“第一個”

從2001年進藏開展科研起,鐘揚就開始在西藏大學兼任教職;此后更連續(xù)成為中組部第六、七、八等三批援藏干部,先后擔任西藏大學理學院副院長、西藏大學校長助理等。

那時,西藏大學的植物學專業(yè)是“三個沒有”:沒有教授,老師沒有博士學位,申請課題沒有基礎。“外來的和尚”來過不少,老師們并沒寄望鐘揚能帶來科研突破。而鐘揚痛感東西部教育發(fā)展的巨大落差,將援助西藏大學科研和教育水平提升、培養(yǎng)一批本地學術人才,當成新的夢想。

“開始他說援藏,我以為是一期三年。然而每次援藏延期,他都有無可辯駁的理由,‘要培養(yǎng)一支高端研究人才隊伍’,‘要把學科帶到一定高度’。我說你錯過了陪伴兒子成長會遺憾,他說‘現(xiàn)在有更重要的工作,我停不下來’……”鐘揚妻子張曉艷回憶。

圖片6

鐘揚和西藏同事們在一起。

種子采集者,成了科研、學術種子的播撒者。今年9月5日,他最后一次到西藏大學,飛機延誤,他直接從機場奔會場,為研究生新生做了兩小時的入學教育報告;晚上與研究生們討論論文選題;第二天上午和同事商談學科建設,下午趕飛機,晚上回到上海。在高原反應和醉氧感之間迅速切換,他習慣了。鐘揚的博士生、西藏大學理學院教授拉瓊說,鐘揚每年待在西藏都超過100天,“工作起來不要命的”。

拼命堅守16年,鐘揚幫助西藏大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申請到第一個生態(tài)學博士點,培養(yǎng)了藏族第一個植物學博士,帶出了西藏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帶領西藏大學生態(tài)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名單,不僅填補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系列空白,更將西藏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02年,鐘揚和同事瓊次仁一起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結果失敗了。他安慰瓊次仁:“萬事開頭難,明年再來!”兩人繼續(xù)進行高密度的野外考察,高原反應嚴重時,鐘揚常一邊插著氧氣管,一邊連夜修改研究報告。2003年,申報終于成功,整個西藏大學沸騰了!這是西藏大學有史以來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讓藏大師生信心大增。2005年,瓊次仁不幸查出癌癥,彌留之際,他緊緊拉著鐘揚的手說:“鐘老師,我還沒有和您合作夠……我走時,您來抬我!”這是一個藏族同胞對于朋友最深的信任。

“鐘揚教授對西藏大學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居功至偉!他對西藏懷有無限深情,滿腔赤誠地在西藏播灑著科學智慧。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承諾,把生命獻給祖國的赤子情懷,讓人尊敬!”西藏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單增羅布由衷地說。

2015年,鐘揚突發(fā)腦溢血,蘇醒后第三天、住在ICU的他口述了一封給黨組織的信。他說,經(jīng)過多年在西藏的工作,更加意識到建立高端人才隊伍的極端重要性,他將矢志不渝將余生獻給西藏建設事業(yè)。

“我有一個夢想,為祖國每一個民族都培養(yǎng)一個植物學博士!”

圖片7

2017屆藏族畢業(yè)生向鐘揚老師獻哈達。

鐘揚特別喜歡招收少數(shù)民族學生,因為他們回到家鄉(xiāng),能成為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生力軍。十幾年間,他的學生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云南等西部省份。由他培養(yǎng)的藏族首位植物學博士扎西次仁已成為西藏種質資源庫主任,博士生拉瓊已成為西藏大學生命科學系第一位生態(tài)學博士生導師,哈薩克族首位植物學博士吾買爾夏提回到新疆農業(yè)大學任教,成為民族地區(qū)急需的科研教學骨干……

“這輩子,一個人留下的不在于多少論文、獎項,而在于做了多少實實在在的事?!?鐘揚說。

“我有一個夢想,為祖國每一個民族都培養(yǎng)一個植物學博士?!边@是鐘揚自己的“援藏模式”。

圖片8

鐘揚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們在一起。

“筑夢人”鐘揚——拼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在2013年拍攝的紀錄片《播種未來》里,鐘揚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我曾經(jīng)有過許多夢想……不是杰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杰出?!?/p>

同事說,鐘揚是有戰(zhàn)略眼光的科學家和管理者,總會有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一旦認定,就會實干踐行、不畏艱辛,堅守初心。

他夢想,上海的海灘有一片紅樹林,能促淤保灘,凈化空氣和水質,還是一道美麗風景?!澳蠘浔币品N不活”,別人勸阻,他卻說“不試試怎么知道結果”。

隨后,他幾次申請課題,在近十年間引種了12種紅樹,通過不斷保溫抗寒馴化,終于創(chuàng)造出在緯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區(qū),成功實現(xiàn)人工栽種紅樹林的奇跡。“有了紅樹,蝌蚪、田螺都出現(xiàn)了,生物明顯多了起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大概需要50年,我不一定能看到這一幕。這是我們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辩姄P這樣造夢。

圖片9

鐘揚在上海臨港地區(qū)試種紅樹林。

到了西藏山南,他又造新夢:在缺少經(jīng)濟作物的墨脫引種咖啡?!叭哪旰?,讓你們喝上高原咖啡!”今年第一次試種,他已經(jīng)興致勃勃地暢想未來了。

“他走到哪里都像一團火,充滿熱情,多才多藝,永遠是個樂觀的人?!敝锌圃何錆h植物所研究員江明喜形容這位前同事。復旦生科院院長助理趙斌說,他有一種“吃著最苦的苦,卻為人帶來最多快樂”的人格力量。

“他總有很多與眾不同的想法,是夢想者,更是踐行者。所以他才累,一直在透支生命。”妻子張曉艷透露著鐘揚成功的“奧秘”。

就讀中科大少年班,從無線電專業(yè)跳到植物學、生態(tài)學研究,做哪一個角色,都那么杰出。鐘揚太聰明,往往讓人忽略了他的勤勉實干、不惜力的付出——

他一年飛行次數(shù)最高超過170次,有時密集到一周坐10趟飛機;每次出差,他都選最早一班飛機,只為上午到達立即工作;為了趕早班飛機,他好幾次深夜睡在機場樓梯間;他常在辦公室工作到半夜,鬧鐘固定設在凌晨3點,提醒他到點睡覺;2015年突發(fā)腦溢血,他住了十幾天院就重新投入工作……

“他用53年做了別人100歲都做不完的事”,同事們感嘆。

忙科研、忙教學、忙援藏、忙管理,鐘揚還要忙科普。他參與上??萍拣^、自然博物館籌建,并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義務服務17年,承擔了上海科技館英文圖文翻譯和上海自然博物館近500塊中英文圖文的編寫工作。他是最受青少年歡迎的“明星專家”,每年舉辦約30場公益科普講座,他的實驗室也一直對中小學生開放。有人問鐘揚,“堂堂一個大教授,干嘛花這么多時間給小朋友科普?”鐘揚回答,“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要從小培養(yǎng),現(xiàn)在多一點興趣,說不定今后就多出幾個科學家?!?/p>

去世前,鐘揚還到西藏墨脫最偏遠的背崩鄉(xiāng)上鈔希望小學,為那里160多名門巴族學生做了一場科普講座,并答應校長:“以后一定常來!”

圖片10

大教授為小學生做科普。

“段子手”鐘揚——“吃著最苦的苦,卻為人帶來最多快樂”

“和鐘老師在一起,輕松開心,心里有底??蒲胁豁樌麜f‘沒關系,我們一起想辦法’!他像父親一樣,不光學術上指導我們,更教我們?yōu)槿颂幨??!辩姄P的博士生徐翌欽這樣說。

患了“肌無力”的學生楊楨,給他寫信說想讀研究生,鐘揚很快約他見面,鼓勵、指導他復習??紤]到楊楨不能外出采樣,考研后又引導他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手把手輔導科研。如今的楊楨,已成為中科院的科研人員。

野外考察遇到危險,鐘揚總是沖在最前面,生怕學生不安全;他不顧自己嚴重高反,把唯一的氧氣袋全程讓給學生;連夜趕路時,擔心司機睡著,鐘揚總是不顧疲憊上氣不接下氣地和司機說話,而讓學生們抓緊休息;無數(shù)個野外清晨,他凍得嘴唇發(fā)紫、忍著身體不適,早起做飯、打包,只為“你們年輕要多睡會兒”……

圖片11

2015年突發(fā)腦溢血,病床上的鐘揚教授。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楚永全記得:鐘楊院長強調,從自己做起,每位員工都要學會做“辦事員”,服務老師學生。研究生院率先建立服務中心,全年無休接待學生辦事,鐘揚自兼中心主任,初期還親自坐班示范。他到院里來,總要到中心轉一轉,和員工、同學聊一聊;發(fā)現(xiàn)典型案例,就拿到院務會“解剖麻雀”。研究生院的工作作風和狀態(tài)有了根本改觀,去年又成立了導師服務中心。

同事朋友都說,鐘揚是“段子手”,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天南海北什么都能聊,一群人相聚,他總是中心,講青藏高原、紅樹林、他的學生們孩子們,困難危險都成了妙趣橫生的“脫口秀”,連折磨他許久的痛風和高反,都成了佐飯的調料——從來沒聽到過他的任何抱怨。

一位共產(chǎn)黨員的品格和信念——干事比名分重要

“要敢于成為先鋒者,也要甘于成為奉獻者”

“我是一個在紅旗下長大、受黨的教育培養(yǎng)多年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員。在學生時代,我就向往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今天,我對中國共產(chǎn)黨更加堅定不移。我愿為黨工作,為革命事業(yè)奮斗終身,愿接受黨的一切考驗。入黨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力量!我會永遠堅定自己的信念,為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

這是鐘揚20多年前在入黨志愿書上寫下的,他用一生踐行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莊重承諾。

“組織的需要第一”“功成不必在我”“干事比名分重要”“有責任,我擔著”——這些,都是鐘揚說過的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鐘揚和妻子兩度出國做訪問學者,當時,大家回國時都要往家里捎點“大件”,而他倆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為研究所買回復印機等設備,過海關時大費周章,經(jīng)辦人不相信這兩個窮學者捎帶這樣的“大件”不是倒賣而是捐獻!

鐘揚33歲已是副局級的研究所副所長。但出身教師家庭、落地前一小時母親還在上課的他,笑稱自己“天生要做老師”。2000年,他毫不猶豫地轉到復旦做了一名普通教師。2003年,因為組織需要,他擔任學校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推動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使學院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地位得到很大提升。2012年,他任研究生院院長,針對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這一關鍵,探索實行一系列改革舉措,受到國內同行廣泛關注。

“生命的高度絕不只是一種形式。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yōu)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機遇。共產(chǎn)黨員就是這樣的先鋒者。”在支部學習時,鐘揚曾這樣說。出事之前的那個午夜12點,他剛和同事商定,第二天舉辦下一次支部活動,由他來主講科學家楷模黃大年的事跡與精神。

鐘揚去世后,他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對治喪小組提出了家屬唯一的“要求”:“希望在悼詞里寫上,鐘揚是優(yōu)秀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

圖片12

鐘揚在復旦大學研究生院辦公室。生前,他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深夜。

學習鐘揚——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奮斗

“辦公室的燈不再亮了,但他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燈”

追溯鐘揚的人生,讓人不禁感嘆:有了堅定信念,一個人可以煥發(fā)出多么驚人的能量、做出多么巨大的努力乃至犧牲;以信念為種子,生命可以綻放出多么壯美的花朵來。

但是,他留給自己、留給家庭的時間太少了。妻子一直有個很大的遺憾:家里的“全家?!币咽?2年前的,一年前,在兒子的多次懇求下,鐘揚終于答應擠出時間陪全家一起旅游,多拍點“全家福”。出發(fā)前,他又因為工作缺席了。鐘揚和妻子私下約定:孩子15歲前,妻子管;15歲以后,鐘揚來管,今年9月9日,雙胞胎兒子過完了15歲生日,鐘揚卻永遠失約了。

圖片13

鐘揚在赴西藏阿里途中。

鐘揚嚴格自律、簡樸廉潔的作風從未改變。一條幾十塊的牛仔褲陪他跋山涉水,一個軍用背包用了十幾年,肩帶早已磨破。在他去世后,一些同事上門探望,才發(fā)現(xiàn)鐘揚家里竟一直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陳設,簡陋的家具,老式的電視機……同事都知道,“鐘揚從來不要求職務待遇、收入條件,唯一的心愿就是做事,做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的事。”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說,鐘揚同志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對黨忠誠、堅守初心的政治品格,扎根祖國、至誠奉獻的愛國情懷。他始終把事業(yè)放在心上,胸懷博大、為民造福,又嚴于律己、襟懷坦蕩,只求真真切切培養(yǎng)一批人,為國家民族、為人民群眾多做實事。鐘揚同志的先進事跡具有可學性、先進性、代表性,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

“過去加班再晚,都能看到鐘老師辦公室的燈亮著?,F(xiàn)在,他辦公室的燈滅了,但他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燈……”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的同事們這樣說。

圖片14

2013年,鐘揚參加上海市慶祝教師節(jié)活動,背景是講述他援藏事跡的微電影《播種未來》。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本文所有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復旦大學提供)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