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長亭古道,卻依舊記得離別 | 睡前聊一會兒
2017-12-22 22:37:00 來源:人民網(wǎng)

思聊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p>

在錄制歌曲《送別》的節(jié)目現(xiàn)場,歌手樸樹幾度哽咽、泣不成聲。一場稱不上完整的表演在網(wǎng)上傳出,卻擊中了很多人內(nèi)心的柔軟,沉浸在干凈的歌聲,為純粹的淚水感動。

12.22-12.jpg

“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這是很多年前,樸樹對《送別》的評價。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往往就在于可以打通人們情感的時空隧道。坊間傳言,這詞是李叔同還沒有成為弘一法師的時候,望著友人遠去的背影,在大雪紛飛中站立良久一氣呵成,有感而發(fā)。悠揚凄婉,卻又哀而不傷。近一個世紀的傳唱,不僅沒有削弱離別之情分毫,反而使其變得愈加醇厚,讓歌手流淚,讓聞者意動。

或許正如歌詞所吟唱的那般,“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離別自古以來一直都是讓人難以釋懷的主題,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尤顯蒼涼。“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的愁緒,“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的漂泊,“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的感慨,“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的溫情……可以說,如此多的刻畫描摹,無一不表明,離別時分是真情流露的理想時刻,足以讓人們的真摯情感變得飽滿而敏感:那天的春風蕭瑟了幾許,那夜的月光分外清冷,那人的背影蒼老了幾分。

不是每個人都能寫下流傳千古的同題詩句,但所有人都會對離愁別緒有最真切的體會。有人說,生活就是不斷送別的過程。畢業(yè)散伙飯時的“以后常聯(lián)系”,在各自珍重后化為從某刻起的不相往來;曾經(jīng)信誓旦旦的相約相守,在世事難以預測的變遷中成了“知交半零落”;多少次離家遠行,模糊的身影甚至會偷偷進入夢鄉(xiāng)。我們毫不吝嗇地說了多少次“你好”,也要相應地面對多少次“再見”。只不過,當我們幡然醒悟,脫口而出的再見成了再也不見的別離,遺憾、懊惱,進而懷念、留戀的感受自然刻骨銘心。

12.22-11.jpg

然而離別的意義,不應當止步悲傷。有了離別,才會對相遇倍加珍惜。在離別時,我們似乎讀懂了許多平時訥于言的愛,品味到平時忽視已久的情誼,重新發(fā)現(xiàn)那些激勵我們一路走來的緣由。也因為有了離別,才有了對于更廣闊世界的發(fā)現(xiàn)。離別不是寂寥的回憶,而是行走的延續(xù)。從離別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才是流過淚的意義?!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薄昂?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此豪壯的、樂觀的離別,又豈不是一個時代人心與氣象的寫照?

關于《送別》的由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不太傳奇的版本,說的是這并不是李叔同的即興之作,而是改編自美國民謠《夢見家和母親》和日文歌《旅愁》,在小說《城南舊事》改編的電影中為人所知。一首小小的歌曲,能夠跨越文化、跨越時間被認同、被喜愛,也讓人不由得感嘆旋律與語言背后巨大的魅力。其實,音符也好、文字也好,最終是作用于人心,撥動的是人類心中永恒的情感之弦。這恰如戀愛、恰如離別,恰如生命中每一次向著內(nèi)在的探尋。

如此說來,“失控”的樸樹是懂離別的。正如他在一次演唱會說的那樣,“以前我一直在尋找一條回去的路,可最近發(fā)現(xiàn)根本沒這路,即使有,也都不一樣了,所以要一直往前走?!?/p>

這正是:縱使離別悠悠,但行前路依舊。

大家晚安。

新公眾號名片.jpg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