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徐先生反映的建設三路人行道翻修后盲道由黃色變?yōu)樯罨疑?,汪洋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9日訊(記者汪洋)近日,家住武漢市青山區(qū)建設三路附近的徐先生發(fā)現(xiàn),家門口的人行道重新施工后,原本的黃色盲道變成了深灰色,這給患有視神經(jīng)萎縮癥的徐先生帶來很多不便——尤其是下雨天,盲道與旁邊地面顏色辨識度極低,徐先生只能試探著摸索前行。
“淺灰色的盲道雖然與周邊環(huán)境協(xié)調了,但卻失去了盲道應有的作用。”徐先生在長江網(wǎng)武漢城市留言板呼吁,希望路面施工時多為低視力盲人群體考慮。
長江日報記者查詢得知,國標中注明盲道“宜為中黃色”,記者探訪武漢三鎮(zhèn)卻發(fā)現(xiàn),盲道顏色各異,除了黃色,還有磚紅色、深灰、淺灰等。盲校老師說,低視力盲人群體對黃色辨識度最高,路面施工時應更多采用。
盲道由黃變灰,弱視市民無奈減少出行頻次
圖為和平大道人行道盲道為淺灰色,汪洋攝
徐先生說,今年初,建設三路人行道重新施工,黃色的盲道變成深灰色后,他行走更吃力了。“黃色的盲道亮眼醒目,最好辨認,而現(xiàn)在路面上用于攔車的水泥石墩顏色也是灰色的,我經(jīng)常誤看成盲道,一不留神就撞到石墩上去了,摔倒了好幾次。”
徐先生每天習慣到附近公園鍛煉身體,建設三路是必經(jīng)之路,盲道變成灰色后,他只能試探著慢慢往前走,遇到下雨天,就幾乎辨識不出盲道了,他為此減少了外出的頻次。
“視力受損人群很多,還有不少老人患有老花眼、青光眼等疾病,也要借助盲道識路。”徐先生說,他已在武漢生活11年,在漢口、武昌和漢陽都居住過,他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路面都有盲道,不少盲道原來是黃色,但施工改造后都變成灰色了。
盲道如“變色龍”,記者探訪發(fā)現(xiàn)盲道有4種顏色
圖為秦園路路面盲道顏色為黃色,汪洋攝
9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探訪武漢三鎮(zhèn)多條路面及地鐵站,發(fā)現(xiàn)盲道多數(shù)為亮眼的黃色,除黃色外,還有3種不同顏色。
在青山區(qū)建設三路,靠近眾圓廣場一側的人行道上鋪的是黃色盲道磚,而馬路對面一側的盲道顏色則是深灰色。有的路段盲道突然中斷,顏色由深灰變?yōu)闇\灰,雨天路面積水后,盲道確實很難辨認出來。
附近的和平大道,兩側的盲道為淺灰色。建設二路,一側人行道的盲道為磚紅色。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武昌區(qū)秦園路探訪,人行道上鋪設的也是亮眼的黃色盲道。
長江日報記者探訪地鐵3號線、6號線、7號線的多個站點發(fā)現(xiàn),各站盲道顏色各異。3號線菱角湖站、6號線香港路站,盲道為深灰色,7號線徐家棚站,盲道為淺灰色。
國標注明“宜為中黃色”,專家稱并非硬性規(guī)定
圖為菱角湖地鐵站內盲道顏色為深灰色,汪洋攝
盲道是專門幫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設施。而盲人指視覺有障礙的人,主要分為兩類,一為失明或稱全失明(即盲人),二為弱視(低于正常視力60%)。徐先生的情況就屬于弱視。
盲道的顏色有無統(tǒng)一規(guī)范?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2001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中,對盲道顏色的規(guī)范,表述為“宜為中黃色”。
為何城市中的盲道成為“變色龍”?長江日報記者就此咨詢城管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盲道顏色由道路設計部門選定,與城管部門無關。
長江日報記者就此咨詢中信建筑第二設計院一位專家,他介紹,道路設計施工單位在設計盲道時,一般會讓盲道顏色要有一定的分辨度,但不排除部分單位從城市美觀方面考慮,為達到地面顏色和環(huán)境協(xié)調,選擇灰色等顏色。這位專家表示,國家相關標準規(guī)定盲道顏色“宜為中黃色”,并非硬性規(guī)定。
盲校老師:低視力盲人群體對黃色辨識度最高
徐先生說,盲道顏色對于像他一樣的弱視者來說極為重要,希望相關部門在設立盲道時,多采用黃色等亮眼顏色。
武漢市盲童學校體藝處主任張龍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盲道主要是為了幫助視覺障礙的人士行走,低視力盲人群體對品紅、黃、藍三原色比較敏感,對這三種顏色能夠分辨出來。
“專業(yè)的盲校里面,里面設施都是三原色搭配。我們學校的窗簾用的品紅和黃色,學校教室的走道、走廊也是藍色和黃色相間。”張龍說,低視力盲人群體對黃色的辨識度最高。
張龍注意到,目前城市路面進行盲道設計時很多都采用灰色或其它顏色,對于盲人來說難以分辨。她呼吁,城市盲道設計應多為低視力盲人群體考慮,勿成“變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