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可以不計得失去做好事,社會卻不可不對好人報之以溫柔
7年前的深秋,拾荒阿婆陳賢妹伸手去救倒在路上、孤獨(dú)無助的女童小悅悅。那一幕,讓人們記住了這位好心的阿婆。
據(jù)報道,如今,陳阿婆已葉落歸根,回到了家鄉(xiāng)。當(dāng)?shù)匕才潘陴B(yǎng)老院里生活,每月還可領(lǐng)2500元的補(bǔ)貼,不必再為生活而奔波勞碌。中午一個菜,晚上三個菜,陳阿婆挺滿意。人們看到她晚景安穩(wěn),也紛紛贊嘆:好人有好報,好啊!
點(diǎn)擊鏈接觀看視頻,看看陳阿婆現(xiàn)在的生活
https://v.qq.com/x/cover/ofetxskeoxs0bw1/d0839rj3qv0.html
讓好人有好報,這是大眾很樸素的一種期許;好人,大家都愿意親近,打心眼兒里敬重。網(wǎng)傳小視頻顯示,陳阿婆去飯館吃飯,服務(wù)員認(rèn)出來了要過來合影,笑得那個燦爛!
說讓好人有好報,并不是說,沒有好處,我就不做好事了。為好報去做好事,這是算計,落了下乘。陳阿婆可不是因?yàn)樨潏D養(yǎng)老院才救的孩子。行善,見義勇為,應(yīng)該由做人的良知驅(qū)動,這自不待言;然而,個人可以不計得失,“漂母飯信,非為報也”,社會卻不可不對好人報之以溫柔。該表彰要表彰,該保障要保障,還要有機(jī)制支撐。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叫“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fēng)雪”,過去人們也常說,不可使英雄流血又流淚。從社會行為的框架下看,善行往往需要激勵,才可持續(xù),并形成規(guī)模。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并根據(jù)社會的反饋來校準(zhǔn)自己的行為舉止。做了一件好事,哪怕自己有所犧牲,社會把后顧之憂給解決了,想必心里是欣慰的;救助了別人,收獲的是肯定和贊許,下回碰見危急,自然還會繼續(xù)。
假如“好人難做”,做一件好事,落一堆麻煩,公眾也很冷漠,收益是社會的、他人的,風(fēng)險你自己消化,恐怕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攔阻,再有下回,很多人心里可能就要嘀咕了。
善待好人,應(yīng)當(dāng)應(yīng)分,同時也能讓善行能更順暢地延續(xù)。在視頻中,陳阿婆說,她一直教育自己的孫輩兒,如果有人跌倒,要去扶。從陳阿婆的笑容上,我們感到“善有善報”的安慰;從陳阿婆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善念的代代相傳。
“好人一生平安”,不能光說說,而且要去盡力保障。
人民日報 作者:李晨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