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長江經(jīng)濟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水下40米的千年長江故事
2017-07-01 08:37:00 來源:湖北日報網(wǎng)

“共舞長江經(jīng)濟帶”采訪團記者們通過環(huán)形觀察窗觀看水下博物館的題刻。記者吳康安攝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內(nèi)的碑題刻

  湖北日報網(wǎng)訊 (全媒體記者 吳康安) “今天的長江,比1234年前那個仲冬的長江高兩英寸。這中間的年份見證了其他的變化—五個皇朝的過去;蒙古人來了又去,滿洲人,英國人,日本人……三峽大壩從一個未成型的夢想成為中國最大的基建項目。盡管有這些變遷,今天長江的水位只是剛剛比763年高出兩英寸。兩英寸,在1234年間。這是白鶴梁所講述的故事?!?/p>

  上世紀末,《國家地理》撰稿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來到涪陵,用上面的文字介紹了這座位于重慶的小城故事。白鶴梁和它所在的涪陵,隨著海斯勒《江城》一書的熱銷,被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知。如今,白鶴梁因三峽大壩沉入水底,它的故事還在嗎?

  6月30日,湖北日報網(wǎng)記者跟隨“共舞長江經(jīng)濟帶”網(wǎng)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重慶涪陵,探訪被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聽到了來自水下40米的長江故事。

  歷時七年,“千年瑰寶”得以保存

  “在舉世矚目的三峽文物保護中,白鶴梁是最重要的保護項目,為此先后提出了七個保護方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開放接待科負責人王德芬說。

  從1993年開始,來自天津大學、重慶市規(guī)劃局、長江水利委員會勘測設計研究院、國務院三建委的專家先后提出“復壁雙層殼體”、“蜂巢拱頂殼”、“高圍堰”等方案。在有些方案中,專家們提出了切割搬遷、復制題刻等方法。

  白鶴梁題刻即將消失?2001年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葛修潤提出的“無壓容器”的“水下博物館方案”逐漸獲得認可,并在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通過。2009年,工程歷時7年、耗資2.1億的博物館建成,“千年瑰寶”得以保存。

  “如果白鶴梁上的題刻離開了江水,就失去了文物的重要價值。”王德芬說。

  石魚肇瑞,千年碑文寫滿故事

  30日下午,記者跟隨采訪團踏上電梯,來到了水下40米處,進入到長約60多米,寬約1.2米的環(huán)形參觀走廊。透過走廊上的23個圓形的窗口可以看到,投射燈照亮了整個江底,露出一塊塊刻有文字的石碑。

  “白鶴時鳴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霸谔拼两竦囊磺Ф嗄觊g,古人以石魚為標尺,將觀測到的水位變化通過題刻的方式保留在白鶴梁。這些題刻中,有72個明確記錄了長江枯水的年份,為研究長江水文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資料,是長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石魚出水兆豐年'并非憑空而來,它是古人在長期觀察積累中形成的經(jīng)驗認識。"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道,“有學者認為,石魚出水是由于水位決定的,出水的時候往往是最為干旱的時期,此后降雨量漸增,次年的收成就會變好?!?/p>

  據(jù)介紹,長江三峽地區(qū)目前留存的水文石刻近兩百處,其中洪水石刻174處,枯水石刻8處,如此豐富的數(shù)量在全世界絕無僅有。在這歷代人的石刻碑文中,一段段關(guān)于長江的故事千年流傳。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