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讓我們放下喧囂,與歷史來一次仰望星空的時空對話。
這是銘記與緬懷。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無數(shù)英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民族的脊梁。
這是致敬與傳承。
英雄烈士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崇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前行。他們是永遠的豐碑。
荊楚大地多豪杰,英烈模范星漢燦爛。
施洋、吳光浩、何功偉、周國知、胡欽春……湖北日報傳媒記者在清明前夕分赴5位湖北籍英烈的故鄉(xiāng),追尋英烈足跡,感受英烈精神。
他們是荊楚英烈的代表,這個偉大群體迸發(fā)出的時代光芒,永遠是我們心靈深處不可磨滅的精神圖騰。
【竹山】勞工律師施洋——
八仙桌為證,英烈精神永不褪色
圖為:位于武昌的施洋烈士陵園。
【英烈故事】 施洋,近代工人運動領袖,勞工律師,1889年6月13日出生于竹山。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武昌學生遭到反動軍警的鎮(zhèn)壓,施洋挺身而出,為學生奔走。施洋先后參與組織了多起工人大罷工,擔任武漢工團聯(lián)合會和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法律顧問,為“二七”大罷工領導人之一。1923年2月,京漢鐵路大罷工爆發(fā),施洋在武漢被反動軍閥殺害。
圖為:竹山施洋烈士紀念館里,孩子們聚精會神參觀。
他,是鄂西北秦巴山區(qū)走出的勞工律師。
為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他在武漢參與領導了十多次罷工斗爭。
面對軍閥的槍口,他寧死不屈,慷慨就義,展現(xiàn)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
施洋,一位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
在武漢市武珞路丁字橋公交站旁,鬧市中有一片寧靜天地——施洋烈士陵園。
清明前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到此探訪。許多市民自發(fā)前來瞻仰、紀念英烈,來自武漢科技大學的十余名大一學生,正拿著掃帚清掃落葉。
站在陵園里的施洋烈士紀念碑前,仿佛還能聽到那晚,施洋在刑場上喊出的那句:你們殺了一個施洋,還有千百個施洋!
竹山,施洋的故鄉(xiāng)。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沿著竹山縣城向西尋訪。在麻將渡鎮(zhèn)桂花樹村施家灣的一個院落,一處外墻被幾根木頭頂住的土坯房,顯得與院內(nèi)其他兩棟私房格格不入。
土坯房里共有三間房,“施洋就是在這間房里出生的。原來旁邊還有間四合院,后來被軍閥派人來燒了三次,沒留住?!?7歲的院內(nèi)居民施玉紅,指著土坯房左側(cè)小房里的一張木床說著,床頭還有個簡易的床頭柜,“這是施洋故居僅存的兩個老物件了,其他大多在施洋的后人那里?!?/p>
圖為:施琳瑯(右)接受記者采訪。
距離麻家渡鎮(zhèn)不遠的寶豐鎮(zhèn)老街上,有一個烈士之家,施洋的外孫、65歲的施琳瑯和老伴梁仕云住在這里。
這是一間四合院,里屋正中間一張八仙桌,旁邊放著幾把椅子,墻上掛滿了施洋及其家人的照片。
桌面的黑色油漆已有些許脫落,用手摸摸,很干凈。
“我每天都要擦這張桌子。”梁仕云一邊說著,一邊遞上茶水。
“這個烈士之家,是解放后政府按照我外婆的意愿設置的,這間屋里的東西,也大多是從老屋搬來的。那張八仙桌,是我外公用過的,平時家里人吃飯,都不會用這張桌子。”施琳瑯用手撫摸著桌面,眼角漸漸濕潤起來。
施琳瑯對于外公的印象,大都是通過外婆了解?!巴馄耪f,外公小時候,家里連桐油都買不起,上課也是在教室外旁聽。冬天沒鞋穿,他就在腳底下放幾根木棍,來回摩擦取暖,真的很不容易?!?/p>
在家鄉(xiāng)上學被取消入學資格,施洋決定赴外地求學。他先考入鄖陽府立農(nóng)業(yè)學堂,帶著鄉(xiāng)親種桑養(yǎng)蠶。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他背上行囊,來到省城,考入湖北警察學校和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并成為一名律師。
瓜皮帽、長布衫、文明杖,是我們對施洋最深刻的印象。在這里,記者卻看到了一張施洋穿西裝的照片。
“當時律師外出也都是穿西裝,后來在孫中山先生的建議下,外公改穿長布衫,就是為了拉近和勞工的距離?!笔┝宅樥f。
如今,竹山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zhàn)決勝階段,施家灣的施家子孫們,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奮力前行。在施洋烈士紀念館里,施洋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在這里參觀,稚嫩的臉龐,專注的眼神,給人無限的希望。
千里之外的江城,花樓街皮業(yè)巷的施洋舊居,在城市發(fā)展進程中已變成高樓大廈。武漢,“每天都不一樣”。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的印記會漸漸被抹去,但英烈的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