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1 胡強在微藻生物能源中試生產線(左一) 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圖說2 胡強在微藻生物能源中試生產線(左一) 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小小微藻看似不起眼,但它作為新一代的生物能源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月3日,東湖邊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該所研究員胡強告訴記者,他和團隊建成的國內首條微藻生物能源中試生產線,可用微藻煉制生物柴油、汽油,航空煤油,進行二氧化碳捕獲、廢水處理,為保健品、藥品、飼料提供原料等。
美國“科研天團”整體遷移武漢
微藻是一類古老的低等植物,在陸地、淡水湖泊、海洋分布廣泛,是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最初來源。在顯微鏡下,海藻就像一個油葫蘆,比油菜籽、花生的含油量高7~8倍,比玉米高十幾倍。在世界藻油研究領域,胡強帶領的這支湖北科研隊伍,是赫赫有名的“科研天團”。歸國前,胡強任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他和團隊曾在美國建立微藻生物能源的中試生產線,其領導的實驗室是美國能源部唯一國家級微藻能源研發(fā)基地?,F今,這支團隊在東湖邊“種”新能源,他們說“種藻和種糧食、種蔬菜是一樣的,我們的初心就是要在國內種出綠色油田?!?/p>
“與世界能源大國以及我國巨大的能源消費量相比,我國的能源儲量相對較小。”談及當初回國繼續(xù)作藻類科學研究的決定時,胡強說,“就是一種義無反顧,一心只想回國,沒有考慮其他?!?013年7月,水生所藻類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研發(fā)中心在武漢成立。中心由水生所和國家開發(fā)投資公司合作共建,致力于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探索和解決微藻生物質領域重大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胡強放棄美國的一切,擔任該中心主任。
研究員韓丹翔、韓國籍專家尹康燮等4人都是胡強在美國的科研團隊成員,一起跟隨胡強的腳步來到武漢。韓丹翔說,離開了曾經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放棄了更加優(yōu)厚的薪金待遇,團隊中韓國專家更是帶著妻兒,需要適應新環(huán)境和克服語言壓力,但大家從未后悔過,我們并肩戰(zhàn)斗,攻堅克難,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推廣微藻資源在中國產業(yè)化發(fā)展。
“綠色油田”種出來
微藻雖好,但利用微藻單純生產生物柴油成本太高。胡強團隊專門針對生物質發(fā)電廠的煙氣和電廠灰處理開發(fā)出了新版微藻技術,不僅可以脫去煙氣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去除電廠灰中殘余的無機元素,降低環(huán)境污染,而且可以通過將電廠灰和煙氣作為免費營養(yǎng)源,用于培養(yǎng)小球藻并生產上等生物油脂和其他高附加值產品,并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帶來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
梁子湖畔,該中心建成占地50畝微藻中試基地,有先進的全套設備、大型生物反應器、系統(tǒng)集成、大型溫室、廠房、下游處理加工車間。
5年來,從5人的核心團隊到如今約150人的人才隊伍,從美國到國內,從科學研究到探索能源與資源產業(yè)化建設。這支團隊匯集了國內外微藻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領域內的各類人才,成為一支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創(chuàng)新團隊。17項實用新型以及4項PCT成功實現了科學研究的轉化51項發(fā)明專利貫穿微藻產業(yè)鏈全流程。
胡強介紹,種藻和種糧食、種蔬菜一樣的,該中心現在擁有國際一流示范平臺,世界先進的微藻全產業(yè)鏈技術,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大規(guī)模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下一步,希望科研成果能盡快在湖北轉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通訊員孫慧 實習生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