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中有“白雪公主”,俗語中有“瑞雪兆豐年”,但“雪”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另有一層悲涼之意。
《紅樓夢》收尾曲中就如此寫道:“好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從極盡奢華到一貧如洗,就像是一場夢。戲劇《雪》究竟想表達的是快樂,還是憂傷?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小說原著作者的故事吧!
理工科出身的文藝青年——奧爾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xué)家之一。帕慕克從小喜歡視覺藝術(shù),上大學(xué)時報讀建筑專業(yè),但不久改變想法,希望從事寫作。如今,他是土耳其讀者最多的一位作家。
帕慕克的處女作《杰夫代特先生》,出版于一九八二年。2003年帕慕克獲得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xué)獎,獲獎作品為《我的名字叫紅》。小說中有多重第一人稱敘述,探索了他后來小說中常見的一些核心主題:在一個橫跨東西方的國度身份的錯綜復(fù)雜性、兄弟之爭、雙重性的存在、美和原創(chuàng)的價值、文化影響的焦慮。《雪》是他第一部質(zhì)疑現(xiàn)代土耳其政治極端主義的著作,此書進一步奠定了他的國際地位。
如果你讀過小說原著,那就會知道:
這,可不是一部迪士尼童話劇
它的主題富有的深度,比兩路口大扶梯還要廣闊
藍色、黑色、昏黃的舞臺燈光,已經(jīng)暗喻這個故事的底色是悲傷。暗黑系的舞臺表達,在框架中被禁錮的演員,一切的一切,都令人忐忑不安,緊張與恐懼像無聲無息的大雪,漫漫而來。
《雪》在土耳其語中念“卡爾”,小說的主人公、記者也叫卡,他在一個大雪天前往的城市叫卡爾斯。自然物質(zhì)、人物、地點,三者在名稱上奇妙地構(gòu)成了互相映襯的關(guān)系,彼此有著一種呼應(yīng)和隱喻。
4天4夜的陰謀與愛情
《雪》的故事發(fā)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里,主人公“卡”,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在流亡德國十二年后終于回到了土耳其。他被伊斯坦布爾一家報社聘請,專職調(diào)查卡爾斯市蒙面女性的自殺事件。而“卡”的大學(xué)同學(xué)伊貝卡就在那里,于是,懷著美麗的愛情憧憬的“卡”上路了。
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政治與宗教……這些沖突把卡爾斯城的人們分為兩極,大雪下得無休無止,殺人的槍聲響起在舞臺上,卡爾斯陷入了軍事政變的恐怖之中。愛情故事、恐怖謀殺案、歷史糾葛及政治沖突,都濃縮在這個小城鎮(zhèn)中。紛飛的大雪從卡爾斯的空中降下,切斷了這里與外界的所有聯(lián)系,卡爾斯變身成了一座劇場,這里的一切皆有可能。
“卡”和這個小鎮(zhèn)的命運將走向怎樣的境地?
7月13/14日,琴臺大劇院與您共同揭曉!
演出名稱:法國戲劇《雪》
演出單位:法國斯特拉斯堡國家劇院
演出時間:2018年7月13/14日(五/六) 19:30
演出地點:琴臺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