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2點,武漢市中心醫(y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里,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緊張采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24歲的博士生杜鼎夫,成功捐獻200余毫升造血干細胞。當天下午,這些生命種子被緊急送往北京,拯救一名“70后”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他是湖北第351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也是華中科技大學第24名捐髓大學生。
2014年,正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就讀的杜鼎夫,在學校組織的一次無償獻血活動中加入了中華骨髓庫。今年6月8日,杜鼎夫接到湖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通知,他與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得知能夠有機會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杜鼎夫“當時真的是意外又驚喜”。
“我們?nèi)フ宜M行高分辨檢測時,他正在進行臨床課題實驗,接到我們的電話,二話沒說爽快答應(yīng)?!?湖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工作人員回憶,杜鼎夫從實驗室跑下來時,身上的實驗服裝都沒來得及脫,午飯也沒吃,手里已經(jīng)握著自己主動抽取的兩管血, “我們當時心里就一個感受——溫暖。”
7月31日,杜鼎夫通過了高配并且體檢合格。 “家里人原本還有些擔心,可我是學醫(yī)的,很清楚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無害。我只稍作解釋,家人就一致表示支持。”杜鼎夫說。
杜鼎夫采集血細胞當天,來自華中科大的捐獻者和志愿者自發(fā)前來看望這位“新成員”。
“我們之前根本不認識,但因為都熱衷于這樣一件公益事業(yè),感覺就像認識了很久的老朋友一樣,沒有絲毫陌生感。”劉洋是湖北省第225例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他介紹說,大家建立了多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群,專門為有捐獻意愿的志愿者提供解答服務(wù)和經(jīng)驗介紹,“在群里面,大家伙都非常熱心,這項事業(yè)將來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對于高危白血病患者而言,造血干細胞移植能使他們獲得新生的希望。據(jù)了解,全國已有超過60%的血液病患者能夠找到與自己配型成功的骨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因此獲救。
湖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工作人員介紹,在志愿者的積極參與下,截至目前,中華骨髓庫湖北分庫的庫容已近10萬人份,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人數(shù)350例。不過,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中華骨髓庫,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存在著誤解,認為造血干細胞移植就是“鉆骨抽髓”,因而對這一善舉望而卻步。
據(jù)介紹,目前全國每年新增4萬白血病患者,庫容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而即使配型捐獻成功,受捐者也會因排異、感染等因素存在風險,所以并非所有的受捐者都能治愈。捐髓知識的匱乏,阻礙了更多健康人群來為白血病患者提供幫助。
來源:湖北廣電、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