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援非農業(yè)合作掃描 “魔術水稻”扎根非洲大地
2018-09-09 08:43:00 來源:荊楚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農業(yè)技術援助一直是中國援非的重點。湖北是農業(yè)大省,30多年來,向非洲25個國家和地區(qū)派出了近2000名專家,他們源源不斷地輸送品種、技術、觀念,在非洲大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非洲許多國家都把發(fā)展農業(yè)、解決糧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塞拉利昂農業(yè)部長曾在湖北援助的水稻示范田里親自揮鐮收割高產水稻,稱贊其為“魔術水稻”。如今,“魔術水稻”以燎原之勢在非洲大地推廣,為非洲糧食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畝產400公斤!

非洲農民豎起大拇指

前不久,湖北援非農業(yè)專家蔣代銘收到一份特別的郵件,來自納米比亞的一位農民學生,寫信告知他農場的水稻喜獲豐收。

蔣代銘是省農業(yè)廳高級農藝師,2015年赴納米比亞開展為期兩年的南南合作項目。蔣代銘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非洲當地,水稻平均畝產量150公斤至200公斤,有的國家自然資源條件不錯,但普遍缺少技術。

專家們剛到非洲試種水稻,當地人聽說畝產可達400公斤以上,都表示不可置信。為打消他們的顧慮,農業(yè)專家一頭扎進示范基地,“一定要做出點名堂,才能讓人信服?!笔Y代銘說。

整地、覆膜、除草、消毒……專家們每一項舉動,都讓當地農民驚嘆:原來種田有這么多學問。當示范田項目驗收時,畝產超過400公斤,當地農民紛紛豎起大拇指。

近年,我省輸出多個水稻品種,并根據非洲當地土壤和氣候特點,選擇耐旱、耐鹽堿的常規(guī)稻作為主推品種,得到當地政府認可和贊賞。

良種加上良技,是保障糧食增產的秘訣。我省農業(yè)專家組織開展多場農業(yè)技術培訓,推廣技術25項,其中,水稻強氯精浸種、盤式育秧、機械化插秧,農家肥工廠化漚制等10多項技術填補當地技術空白。

在農業(yè)專家多年努力下,被非洲農民稱為“魔術水稻”的高產水稻由試驗階段跨入大面積生產階段,埃塞俄比亞、加勒比海地區(qū)、尼日利亞、塞拉利昂、加蓬等國家和地區(qū)種植高產水稻平均畝產350公斤,是當地平均畝產的2倍至3倍。

憑眼神或手勢溝通

援非專家有了“粉絲”

湖北專家與非洲農民一起全力改變著當地農業(yè)生產面貌,技術輸出的同時,相互之間交流日漸廣泛。

看著專家種田,跟著專家學藝,湖北專家與當地農民打成一片,大家彼此憑著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就能相互溝通。

專家們的務實作風,感染了當地農民。湖北農業(yè)專家鄧正銳介紹,非洲農民種田比較粗放,操作也很隨意,看到專家們的認真勁,他們也學著精細種田了。

有一次,鄧正銳從國內帶了少量土豆種,準備試種。播種那天,一位左腿高位截肢的農民,從50多公里外趕來參加播種,還幫忙挖地。一周后,專家到田間觀察出苗情況時,這位農民又趕來了,他驚喜地說:“鄧先生說一個星期出苗,真準確!”這位農民成了鄧正銳的“粉絲”,掌握了土豆種植技術。

援非過程,也是專家們自我提升的過程。湖北農業(yè)專家熊艷兵坦言,幫助非洲人民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使個人能力和意志力也得到了鍛煉。

隨著中非友誼日漸加深,我省承擔的農業(yè)援外項目連續(xù)不斷,派出農業(yè)專家涉足面更廣,包括種植、水產、農產品加工、水利工程、畜牧等領域。

援非經驗開創(chuàng)新局面

農業(yè)合作進一步深化

在多年農業(yè)對外援助工作中,湖北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業(yè)援非工作方法,積累了不少科學管理辦法。

糧食生產是湖北的一大優(yōu)勢,無論是生產技術、加工技術、農用機械,還是管理經驗,都比較適合這些國家的國情。省農業(yè)廳援外項目辦公室主任邱大振說:“事實證明,我們的技術對非洲國家有較強吸引力?!?/p>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和中非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援非農業(yè)合作進一步深化。省農業(yè)廳透露,中國—納米比亞南南合作項目二期即將啟動,我省援非農業(yè)合作將躍上新臺階。

多年的援非農業(yè)合作,培養(yǎng)儲備了一大批熟悉農業(yè)援外工作的專家人才。“援非團隊不僅是具體援助任務的執(zhí)行者,更是國際友誼的傳遞者?!鼻翊笳裾f。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