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楊叔子院士喻園70年圖片展》暨“楊叔子教育基金”啟動儀式在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行。楊叔子院士妻子徐輝碧教授(中)與師生一同觀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通訊員 王瀟瀟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王瀟瀟
9月13日上午,《楊叔子院士喻園70年圖片展》暨“楊叔子教育基金”啟動儀式在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行。建校70周年之際,該校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辦此次活動,致敬楊叔子院士為學校發(fā)展做出的突出貢獻。校友、學生紛紛駐足,在100多張照片中,讀懂這位大先生的教育思想、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他愛崗敬業(yè)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1975級學生代表李誠在一張黑白老照片前站了很久。作為工農(nóng)兵大學生,他所在的75113班是華科與十堰二汽合辦的實驗班,當時班上負責人就是楊叔子?!拔覀兊男V肥窃谑呤猩綔侠锏囊蛔S內。沒有明亮的階梯教室,沒有400米跑道的運動場,沒有充滿學術氣氛的圖書館與實驗室,只有由簡陋辦公室改造的教室和普通的工人宿舍。每天,我們在教室、食堂、宿舍的三點一線中度過。大家情緒很大,這就是開門辦學?這就是我們向往的大學生活?”
李誠回憶,時任班支部副書記的楊叔子耐心勸導,同學們逐漸安下心來?!皸钕壬谄渌蠋熒形吹綅徢?,身兼數(shù)職,他關愛學生,愛崗敬業(yè),和我們一起住四人間。那年冬天,一位同學因藥物過敏,導致白血球減少急需回漢住院,是楊先生主動承擔了護送病人回家的重擔,當時,楊先生身穿單薄的絨衣和外套,坐火車硬座護送學生回武漢治病。”
在楊叔子和學校老師們精心培養(yǎng)下,75113班學員都順利完成學業(yè),畢業(yè)時有4人留校任教,有6人考取了研究生,有10多人先后擔任過教師工作,在三尺講臺發(fā)揚恩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他是經(jīng)師與人師的統(tǒng)一”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院士,1981年考入當時的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在圖片展前,他深情回憶,當時高考是不知分報志愿,華科在我們中學招了5個人。到了學校,楊老師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很深遠。
尤政說,在為人上,老師和師母是我們的榜樣;在做事上,老師推出的人文素質教育非常重要,這和我們現(xiàn)在強調的立德樹人一脈相承。在學術上,老師有遠見卓識,是經(jīng)師,1989年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組建研究中心,為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基礎性研究開創(chuàng)了先河,作出了突出貢獻。
圖片展上有楊叔子院士與丁漢院士等人的合影。從機械學院成長起來的丁漢,深深記得楊老師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無論是參加重要答辯,還是成果突破,“他總是不忘提攜后輩,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
楊叔子院士夫人徐輝碧教授也來到現(xiàn)場。她細細看著每張照片,不時和身邊人補充回憶著,那是她與楊院士相攜的歷程。她笑著說,今年是華科建校70周年,也是楊叔子進大學70年——1952年他考入武漢大學,1953年因院系并建調整進入華中工學院?!皸钍遄拥弥乙獊韰⒓訄D片展,特意說了他感觸最深的3件事:他取得的一點成就,歸功于組織上對他長期的細心培養(yǎng);教學和科研團隊團結合作,對成就他的事業(yè)很起作用;個人成長也離不開‘學在華工’的優(yōu)良校風,在這所學校里,他自己奮勇拼搏,才取得一些成績?!?/p>
“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tǒng),就會不打自垮”
圖片展名為《喻園耕耘七十載 科學人文總相宜》,多張照片都配了楊叔子本人所作的詩。他對人文教育的倡導不遺余力。
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隨父親躲避日寇戰(zhàn)火,5歲起便在父親指導下念古書。到9歲入高小學習時,楊叔子已讀《四書》與《詩經(jīng)》《書經(jīng)》、唐詩三百首與百篇古文等。此后歲月,他一直信奉科學與人文“同源共生”,都屬于文化整體,彼此交融、不可分割。
楊叔子有一句名言:“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tǒng),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彼趽稳A科校長期間,高舉人文教育大旗,積極倡導在我國高等院校,特別是在理工類院校中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
年近70依然為本科生授課、2004年11月做第1000期人文講座……一張張照片,見證著楊叔子與喻園的點點滴滴,凝煉著他的汗水和智慧。
當天,“楊叔子教育基金”同時啟動。2022年初,楊叔子院士將其個人所獲首屆國家級教材獎獎勵金22萬元,捐贈給校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成立“楊叔子教育基金”,主要用于華中科技大學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養(yǎng)。楊叔子院士的一批學生、校友積極響應號召,踴躍捐贈,目前已獲捐贈款15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