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當?shù)貢r間8月10日,在巴黎奧運會男子跳高決賽賽場出現(xiàn)轉折性一幕。美國選手謝爾比·麥克尤恩和新西蘭選手哈米什·科爾由于最終成績相同,按照規(guī)定可共享金牌。然而新西蘭選手科爾選擇了拒絕,他最終在加賽中取勝奪冠,而美國選手麥克尤恩獲得銀牌。(據(jù)8月11日文匯報)
8月10日,冠軍新西蘭選手科爾(中)、亞軍美國選手麥克尤恩(左)和季軍卡塔爾選手巴希姆在頒獎儀式上(圖源:新華社)
三年前,東京奧運會的男子跳高決賽中,卡塔爾名將巴爾希姆與自己的好友、意大利選手坦貝里同樣跳出2米37,兩人分享金牌,成為一段佳話。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前例,麥克尤恩同意不分享金牌堅持加賽的選擇,在網絡上引發(fā)了不少爭議。
贊成者認為,他的選擇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的精神,不會為了金牌而放棄爭取真正的勝利,勇氣可嘉;但反對者認為他對自身實力沒有正確預估,顯得過于“自大”,尤其是,這塊金牌是美國在金牌榜上追上中國的關鍵,不少美國網友認為麥克尤恩逞一時之勇,沒有考慮國家榮譽,各種批評謾罵的留言,灌爆了他的社交賬號。
從比賽規(guī)則和運動員當時所處的情境而言,武斷地評價麥克尤恩的行為是“自大”實在是有失公允。東京奧運會那一次,巴爾希姆與坦貝里從2米24到2米37的六個成績完全一樣,分享金牌可謂非常公平。但這一次,科爾和麥克尤恩盡管2米36成績相當,但在2米34上,前者一次成功,而后者第三次才順利躍過橫桿,如果分享金牌,更像是在規(guī)則之內“撿漏”,對運動員而言,贏得就不那么徹底。
8月10日,亞軍美國選手麥克尤恩在比賽間隙(圖源:新華社)
而且,麥克尤恩在賽后采訪表示,決定加賽是對手科爾先提出的,他只是同意了這一建議,“某種程度上而言,我有點累了,我肯定是想要和他分享金牌的。但我還是同意了。”他也坦言,自己需要奧運獎金去養(yǎng)家糊口。也就是說,他明明知道自己很可能不敵對手,也可以有更穩(wěn)妥安全、更符合個人利益的選擇,他依然決定尊重對手,尊重比賽,挑戰(zhàn)到底,這難道不是體現(xiàn)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嗎?
當然,美國網友的“破防”也不是不能理解,雖然全世界都在逐漸擺脫“金牌至上”的狹隘觀念,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體育競技的多元價值,但奧運會畢竟是國際性的競技場,每一塊金牌不僅僅關乎運動員個人的榮耀,也是國家榮譽和實力的象征,所以,金牌榜上的較量,當然無可避免地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但無論如何,因為沒有拿到金牌,尤其是因為運動員選擇繼續(xù)拼搏而沒有守住“共享金牌”,而對運動員實施網暴,是非常不可取的。沒有哪個站在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不想登上最高領獎臺的,但是在金牌之外,對自身實力的清晰認知,對更高挑戰(zhàn)的無所畏懼,對競技精神的不懈堅持,同樣值得尊重和鼓勵。
而且,從更為廣闊和包容的視角來看,兩位運動員的選擇,為比賽增加了更多戲劇性和觀賞性。從正賽到加賽,兩個人都全力以赴地爭取了勝利,追求了自己的夢想。競技場上,除了勝負之外,更重要的是運動員之間的相互激勵、相互尊重以及共同推動項目發(fā)展的精神。相信看了這場比賽的人,都會覺得,“不共享金牌”的較量超越了勝負,更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體育精神,留下了拼搏的光輝!
金牌當然很重要,但也不是唯一重要的,讓更多人以理性和全面的態(tài)度去看待金牌,感受到競技體育的純粹樂趣和多元價值,也是奧運會的宗旨和目標之所在。理解并尊重每一位運動員的選擇,為所有挑戰(zhàn)極限的奮斗者而歡呼,才能真正感受奧運之美、競技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