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史》在漢首發(fā),總主編揭秘成書背后的故事
2024-08-15 18:41:00 來源:荊楚網(wǎng)

荊楚網(wǎng)(湖北日報網(wǎng))訊(記者 沈素芬 通訊員 段帥 實習生 趙閩瑤瑤 )8月14日,《荊楚文化史》出版研討會在漢舉行,省內(nèi)外專家學者圍繞荊楚文化進行深入研討。

《荊楚文化史》由省荊楚文化研究會組織編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劉玉堂教授擔任總主編,分為史前卷、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等共6卷、近300萬字。該書以文化史為主線,依托豐富的歷史文獻、出土文物、方志、民間文學等材料,充分吸收最新相關(guān)研究成果,梳理探索了荊楚文化的歷史源頭、演進軌跡和卓越成就,完整清晰地展現(xiàn)了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

叢書于2012年策劃,此次系首次公開發(fā)行。總主編劉玉堂教授向荊楚網(wǎng)記者介紹,10余年時間里,該書前后有40余位專家學者參與。為了讓叢書盡善盡美,書籍經(jīng)歷了反復磋商、反復調(diào)研、反復審稿、反復修改,“僅封面就做過兩次設計。”為了讓叢書做到學術(shù)與科普兼顧,深度與廣度并融,編撰團隊以史實為依據(jù),以學術(shù)為奠基,盡量做到理趣兼?zhèn)?、文圖并茂、雅俗共賞、少長皆宜。比如書中介紹了大量荊楚文化人物的故事,屈原楚辭,陸羽《茶經(jīng)》,李時珍《本草綱目》,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等,還穿插有大量圖片插畫,盡量讓讀者更容易閱讀。

《荊楚文化史》一書編撰成書過程中有很多難忘的故事。劉玉堂教授介紹,2019年,《荊楚文化史·明清卷》主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任放教授在提交初稿后,突然被確診膽管癌?!白≡褐委熎陂g,任教授一直惦記著叢書工作,在醫(yī)院還堅持書稿的修改?!?019年9月任放教授因癌癥去世,《明清卷》的編撰工作轉(zhuǎn)交給了任放教授的師弟、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楊國安教授手里。后面幾年時間里,楊國安教授不求回報,在沒有主編署名的情況下完成了大量后續(xù)工作?!皟晌粚W者真的詮釋了‘春蠶到死絲方盡’和高風亮節(jié)這兩種精神境界,讓我們特別感動,記憶特別深刻。”劉玉堂教授說。

6卷本《荊楚文化史》,也獲得業(yè)界專家高度好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認為,叢書作者搜集了非常豐富的史料,特別是利用了不少少見的地方史料,概述了歷史時期荊楚地區(qū)的文化史,下功夫很深。嚴格依據(jù)史料,符合學術(shù)規(guī)范。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古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認為,《荊楚文化史》的編寫出版,既是奠基于先前楚文化、荊楚文化研究的豐厚積淀,汲取了學術(shù)界長期研究的成果,又獨辟蹊徑,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新進展,樹立了荊楚文化史研究的新地標。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shù)性,同時又兼具普及性的雅俗共賞的學術(shù)著作。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黃樸民認為,《荊楚文化史》的撰寫和出版,標志著中國地域文化史的研究進入了新的境界,在這一領(lǐng)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鋒認為,《荊楚文化史》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整體而有特質(zhì)的謀篇布局。二是恰當而凝煉的文化特色的歸納與表述。三是科學性、學術(shù)性、可讀性的有機統(tǒng)一。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