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8月22日,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在全國人民紀念、緬懷鄧小平之時,武漢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工作人員倍感親切。該館宣教部主任荊菁和講解團隊,一次次跨越時空,與時年23歲的青年鄧小平展開對話。
坐落在漢口鄱陽街139號的八七會議會址,是唯一的鄧小平既是歷史事件親歷者、又親筆題寫?zhàn)^名并實地參觀視察過的革命舊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見到國家一級文物——鄧小平題寫的“八七會議會址”,及八七會議記錄等珍貴手稿復制件。
時光拉回到1927年夏天的武漢。當時,蔣介石、汪精衛(wèi)相繼發(fā)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遍襲全國,武漢三鎮(zhèn)一片血雨腥風,幾乎每天都有共產黨人和工會、農會干部被捕被殺害。中共各級黨組織被迫轉入地下,為適應秘密工作的需要,鄧希賢改名“鄧小平”,隨黨中央機關在漢口與武昌轉移,與國民黨反動派周旋。
“八七會議是在敵人眼皮底下召開的會議,滿大街的國民黨暗探、奸細隨時虎視眈眈?!鼻G菁介紹,就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秘書、年僅23歲的鄧小平不顧個人安危,為會議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為確保與會人員安全,鄧小平設法將會址選在一位共產國際代表——洛卓莫夫的家里。這棟公寓樓地處俄、英、法三個租界的結合處,前臨僻靜街道,后通幽深小巷,屋頂涼臺與鄰居家涼臺相連,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易于迅速撤離。緊接著,他又謹慎地向代表們發(fā)出通知,工作極其細致,保密工作十分到位。后來鄧小平曾回憶,參加八七會議的人員是分批進人,一次人不能多。8月,正是武漢的大熱天,都睡地鋪,開會時甚至連門都不能開,進去了就不能出來。
荊菁介紹,當時,鄧小平第一個到會場,負責接待代表、安排食宿及會議記錄等。會議只開了一天,他卻在那里呆了六天,困了就在地板上打個盹,餓了就吃點干糧,他所做的工作為會議順利召開和圓滿結束起了重要作用。
據(jù)鄧小平事后回憶,當時代表中有幾名湖南人,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個子,操著一口洪亮而又濃重的湖南鄉(xiāng)音——這就是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毛澤東。
“一位是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一位是中共中央秘書,為了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在這危急時刻相遇了。后來,他們都成為20世紀中國的歷史偉人?!鼻G菁飽含深情地介紹。
據(jù)黨史專家稱,由于環(huán)境險惡,會上代表們發(fā)言簡明扼要,會場氣氛嚴肅而緊湊。從會議記錄看,討論時第一個發(fā)言的是毛澤東,發(fā)言次數(shù)最多的也是他,一共7次。他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后來演化成“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鄧小平同與會的很多人一樣,十分贊同毛澤東的主張。
1980年7月15日上午,鄧小平在武漢視察工作期間,重訪八七會址,追憶崢嶸歲月。他端詳著八七會議代表的照片,感慨萬千:“當年他們都是年輕人啊!”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相關負責人稱,八七會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用不同的方式七次回憶八七會議的有關情況,和他的題詞及留下的手稿一起,為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