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婚書長啥樣都說了啥,61件明以來契約藏品在市博展出
2019-03-07 03:36:43 來源:漢網(wǎng)

長江日報融媒體3月6日訊(記者王震 通訊員丁燕)誠信自律、親族和睦、鄉(xiāng)鄰互諒、患難與共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家道國運興衰都可在一紙紙契約中找到印記。6日,武漢博物館與馬鞍山市博物館聯(lián)合推出《契約中國——馬鞍山市博物館館藏契約展》。展覽明以來代契約、清代契約、民國契約、新中國契約等四部分,共展出契約61件,契約山水畫作若干;種類包括官契、私契,田房地契、土地執(zhí)照以及婚契等。

清光緒年間的婚帖,把婚禮細節(jié)說得格外具體。記者王震 攝

我國的契約歷史可上溯到周代,早期以金石銘文、摩崖碑刻為主要載體。唐代出現(xiàn)了單契、立契,在轉移權利手續(xù)上更為簡便。宋代由于印刷術的廣泛應用,出現(xiàn)了“官頒契紙”為形式的官印契約,由官府出賣一是效力明確,二來能夠保證契稅征收。

這次展出的以明清和民國契約為主,內容豐富,是研究法律史學、地理變遷、鄉(xiāng)約民俗的寶貴資料。如一些明代官印契約的契尾上涉及用契稅支援遼餉、練餉、剿餉的史實,而一些清代北京地區(qū)的契約則提供了晚清滿族貴族賣地賣房給漢族商人的佐證,見證了晚清社會階層結構變動和商業(yè)社會的興起。江南不少地區(qū)的賣地契約的杜賣、活賣、賣田骨、賣田皮、找價、絕賣等現(xiàn)象,反映了“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的復雜土地關系。而一些口岸地區(qū)的契約,反映出外國教會、外國商人恃強占田占房的情況。還有一些契約反映出當時農(nóng)村買賣人口的情況十分嚴重。

展覽中,一張清光緒年間賣瓦房契書讓人唏噓。當時,皖南村莊的一戶殷實人家在父親故去后家境日漸窘迫,這家人無奈決定將父親名下置業(yè)出賣聊以補充日常用度,二十余名中人一一簽字畫押,見證一個家庭的寂寂沒落。

觀眾看了另一份土地杜賣證書后更是感慨萬千,這份契書的賣主是山東青島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朱合初,買主一方寫著“山東青島守備軍司令官大島健一郎”,日期落款是“大正八年(即1919年,大正是當時日本天皇年號)五月十四日”。它記載著當時的青島守備司令官購買大甕窯頭十戶村民的土地一事,寸紙留存的實物見證著日本覬覦中國已久,早在“九一八”侵華戰(zhàn)爭前,就對中國土地資源加以掠奪。

山東青島守備軍司令官1919年購買10戶中國村民土地的契約,見證了日本正式侵華前就開始在中國進行經(jīng)濟掠奪。記者王震 攝

這次展覽中年代最早的契約,是明萬歷年間一件有關兄弟分家的地契。通過契約文字,我們可以想象:四面院墻內,兄弟長大成人,父母首肯下,請來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為見證人,圍坐協(xié)商,各得屋瓦,開始獨立生活。另一件清乾隆五十一年的賣房、磨坊等契約則講述了羅氏家族兄長三人將屋價、磨坊、牛騾等項折合銀兩,為五弟六弟克倫、克杰婚娶所用,并于婚娶之日空出樓上兄長居室作為婚房的故事??梢韵胍?,羅氏一族家境殷實,兄弟眾多,且兄友弟恭,家風之寬厚仁德躍然于紙。

清光緒廿一年的一張大紅吉祥婚帖,記載了親眷媒妁圍坐一席,為兒女占星卜卦,細細推算出“諸星集福,大吉大利”之時辰。馬鞍山市博物館典藏研究部主任李輝輝介紹,這張婚帖通過一雙男女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婚禮各個細節(jié)的良辰吉日,比如何時出女宅進男宅,何時叩拜,甚至花轎向哪個方向走都很具體。

展覽將持續(xù)至5月5日,觀眾可免費參觀。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