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qǐng)?bào)訊 □ 熊薈蓉
我老家天門,大年初一的早餐,是“喝茶”。方桌上的一個(gè)竹篩子,裝著滿滿的茶點(diǎn):麻葉子、玉蘭片、麻花、餅干、京果、麻棗……一家子人圍坐在一起,喝紅糖水、吃茶點(diǎn)。請(qǐng)拜年客那天,客人一進(jìn)門,也是端出糖水,擺上茶點(diǎn)。誰家的茶點(diǎn)豐富、味道好,主人是很有面子的。
這些茶點(diǎn),都是自制的。小時(shí)候,一進(jìn)臘月,祖母和母親就會(huì)忙著曬熟米。把糯米蒸熟,陰干,搓成一粒粒的,曬上幾個(gè)太陽,就成了熟米。再用砂鍋把它炒膨脹,一小把熟米能炒成一大碗炒米。炒米可以用開水泡著吃,放上糖或鹽皆可。若是再加泡幾片荷葉子,簡(jiǎn)直可以吃出肉的味道。
炒米還可用來制作“麻葉子”。祖母將小麥浸濕生出麥芽來,等它們長(zhǎng)到一寸多長(zhǎng),剁碎,就可以熬糖了。架上一口大鍋,用劈柴燒得旺旺的,把米放入鍋中,熬成糊狀,再加上剁好的麥芽,慢慢地就熬出了麥芽糖。麥芽糖一部分是用來扯麻糖的。用兩根棍子不停地?cái)嚢?,越攪越干,越攪越白,就成了麻糖。麥芽糖主要是用來切麻葉子的。把白花花的炒米放入鍋里,再加上芝麻與曬干的橘子皮,倒上適量的麥芽糖,迅速炒勻,起鍋,倒在案板上,趁熱造好型,再冷卻一會(huì),就切片。幾把菜刀在案板上“嚓咔,嚓咔”,麻葉子越堆越多。
荷葉子、玉蘭片、翻餃子、京果、麻棗,都是要用油炸的。我們這里叫“發(fā)”,發(fā)財(cái)?shù)陌l(fā)。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發(fā)”很多。
大弟坐在灶門口添柴。祖母和母親在搟“翻餃子”。在面粉里放入蘇打、糖、雞蛋,再搟成薄皮,用刀劃成二寸左右的菱形,每個(gè)中間劃上一刀。我負(fù)責(zé)翻,就是把一頭從中間那個(gè)刀口中塞過去,再一拉,就有了好看的模樣。
油燒開了,開始“發(fā)”東西,首先下鍋的是“翻餃子”。父親把它們丟進(jìn)油鍋里,頓時(shí)冒起許多泡泡,翻動(dòng)幾下就炸好了,倒入一個(gè)大大的竹簍里,底下墊上炒米,沾了油的炒米泡著格外好吃。
接著“發(fā)”荷葉子。薄薄的干荷葉一到油鍋就很快膨脹,巴掌大的一片,變成碗口那么大,很像荷葉從水底冒出來一樣。然后“發(fā)”玉蘭片。花瓣一樣的玉蘭片從油鍋浮出,就像朵朵蓮花從水里層層綻放一樣,煞是美觀。
“發(fā)”京果麻棗是最藝術(shù)的。將糯米磨漿成型,切成小塊滾圓,然后油炸成外黃內(nèi)白的酥果。再滾上用綿白糖和熟細(xì)糯米粉拌成的糖粉。橢圓形,近似鴿蛋。這就是京果。若在外面裹上一層熟芝麻就成為麻果了。祖母做的京果和麻果色味俱佳,一部分留給家里人吃,一部分用塑料袋封好,作為走親訪友的節(ji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