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評論員 李思輝
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制定政策、制度的過程中,就應該考慮到、照顧到那些出不了門、上不了樓,乃至下不了床的特殊困難群眾。
武漢一名90歲老人被要求回紅安辦社保年審,因沒電梯只好請人幫忙抬上三樓;荊州市城南紅光村拆掉了墻上的86塊各類標識牌和制度框;武漢一些地方墻上掛著的便民電話更新不及時,個別電話不搭理人……昨日,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的幾則報道引發(fā)關(guān)注。
九旬老人折騰數(shù)百里辦社保年審,為什么不能網(wǎng)上遠程辦理?老人到了樓下,為什么一定得抬上樓,背后到底是技術(shù)問題還是作風問題?有人說,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應特事特辦。在筆者看來,遇到困難群眾,主動起身、移步上前、周到服務,不是特事特辦,而是“正事正辦”。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制定政策、制度的過程中,就應該考慮到、照顧到那些出不了門、上不了樓,乃至下不了床的特殊困難群眾。接到類似反映,就該迅速反應,解民憂于榻前。
困難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政府服務就應該延伸到哪里,“辦公桌”就應該擺到哪里,這不是什么高要求。一到農(nóng)忙時節(jié),很多農(nóng)技人員都會下到田間地頭去,時下很多扶貧干部“五天四夜”住進了村里,很多領(lǐng)導干部都有到基層開現(xiàn)場辦公會的經(jīng)歷。之所以把制度、把電話貼到墻上去,出發(fā)點也是為了把服務延伸到基層,可這在一些地方卻變成了形式主義。
村委會墻上掛滿各種派駐機構(gòu)的牌子、制度的框子,大多不是村里的本意,而是各個部門的規(guī)定或授意。有的部門也知道服務下沉、便民利民的重要性,可真正做起來卻并不到位,所謂的“貼心服務”只掛在墻上,沒有落到實處。要把“辦公桌”搬到群眾心坎上去,關(guān)鍵是要打破衙門思維,克除形式主義,真正以人民為中心——所有辦事機構(gòu)的“辦公桌”都應圍著群眾轉(zhuǎn),主動對接、貼心服務,盡最大努力降低辦事成本,而不是讓群眾圍著一張張冰冷的“辦公桌”打轉(zhuǎn)。這既是一個轉(zhuǎn)變作風的問題,也是一個篤定立場的問題。共產(chǎn)黨的干部就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坐在“蹲式窗口”后面擺譜,對群眾甩臉子,靠墻上的牌子涂抹政績,都是黨風政風不容的壞習氣。
有張老照片很能說明問題:1983年10月,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縣城大街上臨時擺桌子,聽取群眾意見。把辦公桌搬到大街上,就是把服務搬到群眾中去、搬到群眾心坎里,建立沒有門檻、沒有樓梯、親密無間的干群關(guān)系?!懊裆亲畲蟮恼巍薄鞍讶嗣袢罕姷男∈庐斪魑覀兊拇笫隆?,每個黨員干部都應細細體會其中深意,確保自己永遠處在群眾叫得應、夠得著、使得上的范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