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你咬個月亮”
2018-09-10 07:38:00 來源:湖北日報
    任普
    40多年前,我家住在鄂西北山區(qū)谷城縣一個叫鳳凰的小山村里。父親在村小學(xué)教書,母親在小診所里司藥兼接生。
    當時的鳳凰村,有山有水,有田有地,硯王石水庫就在村口,水渠繞村而過,在當?shù)厮闶羌Z倉。村民們主食是稻米,早上稀飯、中午“米加菜”式的干飯,晚上則是把中午的剩飯剩菜加水一煮叫“湯飯”。
    村里稻麥兩作,小麥一收獲,就交了公糧。交公糧時,小麥一斤算一斤,稻谷則要打七折,生產(chǎn)隊認為交小麥更合算。再者,當時也講究“一季撈全年”,夏季把小麥交了完成全年任務(wù),也是件光榮的事。因此,村民們手中的面食就很少,只有在麥收后,過年時,女社員生孩子之后,才能吃點面食。當?shù)赜芯渌渍Z叫“月母子不吃米——想的面”,可見面食在當?shù)氐恼滟F。
    我家吃商品糧,米面各半,可到附近的糧站購買,每斤一毛多錢。一些有月母子的人家,常用米與我家換點面,去侍候月母子。
    記得是麥收前的一個早上,我拿著一塊“死面饃”(一種未發(fā)酵的面烙成的餅子)在門口吃。一位姓鄧的年輕村民,十八九歲的樣子,擔水從我身邊過,見我在吃饃,就對我說,“娃子,我給你咬個月亮,好嗎?”我當時也就七八歲,不太懂事,一聽說能有月亮,沒多想,就把饃遞給了他。他大口大口地啃了起來,不一會,一個彎彎的小月牙兒就出現(xiàn)了。這時,我如夢初醒,知道上當了,就哭著讓他賠我的饃。他被迫無奈,只得答應(yīng)我麥收后,有了面,還我一塊更大的饃,才算收場。
    一晃40年過去了,前不久,我順道回了鳳凰村,見到了那位姓鄧的村民。他已六十好幾了,邀我到他家小坐,談及當時的情景,他連聲說,“當時那個饞啊,小半年沒見過面了,想吃得很。現(xiàn)在吃面在我們這里早已不是問題了,村里就有面館,牛肉面、熱干面、豆腐面,包子、炸饃、油條應(yīng)有盡有?!?br>    老鄧打開了話匣子:改革開放,村里開始了大包干,我分了近十畝地,那個干勁就不用說了,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活。年底一算賬,除去交的公糧、隊上的提留,剩下的糧食足夠吃兩年。喜得我過年放了一掛大鞭,給大人娃子每人都做了一套新衣服。
    老鄧又說:到了上世紀90年代,提留多了,化肥農(nóng)藥漲了,糧食賣不起價,三四毛錢一斤,種地虧錢,好多人都不種地了,開始外出打工,村里的地撂荒了不少。
    到了2007年,政策又好了,不交公糧了,不交提留了,什么都不交了,種田反過來還給我們錢,直接打在我們的卡上,好多外出打工的人又回來了。
    現(xiàn)在,吃飯早就不是問題了。更想不到硯王石水庫,竟然吸引了那么多城里人來旅游,我們辦起了農(nóng)家樂。
    不知不覺談了一個多小時,老鄧要留我吃午飯,笑著說要還我當年的那塊饃,我倆大笑起來。
(作者單位:老河口市糧食局)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