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從書信到微信
2018-10-29 07:29:00 來源:湖北日報
    圖為:10月22日,騰訊武漢公司工作人員在微信平臺工作場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謝舒菁 攝)
    圖為:10月28日,一名消費者使用微信支付功能購買商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攝)
    圖為:上世紀(jì)80年代至90年代的往來書信。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攝)
    圖為:上世紀(jì)70年代末的女郵遞員。(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改革開放40年,人們的通信方式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從手箋到手機,從書信到微信,通信工具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進步與變遷。
    1991年1月,在武漢讀大一時,記者收到高中同學(xué)來信,放寒假從北京來武漢。他約定了日子卻沒有告知車次,于是,我在武昌火車站出站口守了一整天未果,事后得知,他臨時改變行程卻無法及時通知我。
    上世紀(jì)70年代到90年代初,書信幾乎是人們遠距離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那時候,車馬很慢,書信很遠,見字如面,一封家書,紙短情長,承載著多少鄉(xiāng)愁。每次收信,都有那迫不及待的興奮。
    只是,苦于收信路途漫長,快的三四天,慢則七八天。
    90年代中后期,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固定電話越來越普遍,尋呼機、移動電話作為第一代移動通訊工具,悄然走進生活。
    那些年,尋呼機、手機、采訪本,是背包里的必備工具。記者的尋呼號碼印在每天的報紙上,一個個新聞線索就在一次次尋呼中,在一條條手機短信里,化為新聞稿件。
    2000年以后,通訊行業(yè)逐步發(fā)展帶動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QQ等網(wǎng)絡(luò)聊天軟件出現(xiàn),慢慢的,尋呼機那熟悉的“嘀嘀”聲越來越少,直到最終靜默。
    如今,已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能終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微信,成為絕大多數(shù)手機的必備軟件。
    騰訊2018年一季報數(shù)據(jù),微信及WeChat 合并MAU 達10.4 億,支持20種不同語言,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用戶日均發(fā)送微信380億次,已成為全民級移動通訊工具。《微信經(jīng)濟社會影響力報告》顯示,2017年由微信驅(qū)動的信息消費達到人民幣2097億元,拉動流量消費達1191億,拉動行業(yè)流量收入達34%。
    微信,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完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