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程毓)1月6日獲悉,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教師姚凱的科研成果“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白鼠復明”,入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980年出生的姚凱是武漢人,2011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yè)后,赴美國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為神經生物學與干細胞生物學,于2017年5月來到武漢科技大學工作。談到科研成果入圍“2018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姚凱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改變,二是顛覆。長期以來,傳統(tǒng)觀念認為,激活視網膜內潛在的干細胞的前提條件,是殺死大量健康的神經細胞,該觀念根深蒂固。他們的科研探索改變了這個觀念,只要運用特異的載體將基因轉入米勒膠質細胞,而不必殺死健康細胞,便能達到目標,從而在毫發(fā)無損保留健康細胞的情況下,通過基因療法達到治療病癥的目的。
姚凱介紹,傳統(tǒng)觀念認為,哺乳動物視網膜里的神經細胞死亡后是不可再生的,比如與此相關的疾病包括“老年黃斑變性”“青光眼”等被認為無法醫(yī)治的“絕癥”,但他們通過大量實驗證明,視網膜里的神經細胞不僅能再生,而且還能發(fā)揮功能。“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白鼠復明”研究成果發(fā)表在2018年8月15日英國《自然》雜志上,姚凱是第一作者。據(jù)了解,目前全球有上億人因患神經退行性疾病而造成視力損傷并致盲,還有數(shù)十萬人先天性失明。迄今,臨床尚無有效治療手段。這種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白鼠復明,為治療老年黃斑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致盲疾病帶來了新希望。這意味著,讓全球上億失明患者見到光明的夢想或將變?yōu)楝F(xiàn)實。“實驗里,先天性失明小白鼠,通過我們的方法治療,1個月左右達到復明效果。目前,這一科研成果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币P說,“先天或后天失明病人,治療周期不會太長,同時治療花費也在大多數(shù)普通人能接受的范圍內?!?br> 他認為,人體神經細胞損傷后是可再生的,這一科學論斷,不僅可以用于治療視網膜神經損傷的失明病人,也可進一步拓展用于治療所有“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癡呆癥、帕金森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