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傳媒·武漢晚報1月15日訊(記者胡蝶 通訊員王欣 實習生杜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熬制的古法紅糖,在武漢新洲中斷多年后,如今重生,誕生了湖北省第一家古法紅糖制作基地。過去靠牛拉,一天只能做100斤,現在借助電力,一天能產1000斤。
古法紅糖是女性網購的熱門養(yǎng)生食品,老年人和部分男性也愛吃。大家都知道它是手工做成的,卻不一定見過制作過程。昨天,武漢晚報記者來到新洲區(qū)鳳凰鎮(zhèn)毛沖村古法紅糖制作廠,遠遠就聞到一股甜蜜蜜的帶著甘蔗清香的熬糖味道。熬制車間里架著十八口連環(huán)鍋,一口比一口小。從甘蔗園摘下的新鮮甘蔗當天榨汁,當天倒入連環(huán)鍋小火熬煮,經過開泡、趕水、過濾等工序,進入最小一口鍋時,就從甘蔗水變成了濃濃的紅糖汁,再倒入模子中冷卻成型,就是大家買到手時看到的紅糖塊了。
廠長陳愛國、靖響林夫婦都是毛沖村人。靖響林說:“小時候就聽爺爺講過村里熬紅糖的事,后來大家都外出打工,村里電力等各項硬件條件也跟不上,用電飯鍋煮飯都成問題,沒法跟外地的紅糖制作廠競爭,于是村里沒人熬糖了,古法失去了傳承。”從事園林工作的陳愛國見村里適合種甘蔗,去年,供電部門又為村里增加了變壓器,架設了專門的供電線路,解決了低電壓、“卡脖子”等用電煩惱,于是辦起紅糖廠,為大家找回兒時的紅糖記憶。與舊時相比,現在榨汁、爐膛鼓風機和冷庫保存都要用電,尤其是熬煮時,鼓風機不能斷電,以保證紅糖品質。而爺爺那年代沒有電,都靠牛拉,產能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
據了解,國網武漢市新洲區(qū)供電公司去年投資503萬元,為鳳凰鎮(zhèn)新建、改造電網,達到城市電網水平,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電力保障。目前,這家漢產古法紅糖可年產50噸,種甘蔗、收甘蔗都雇請村民,增加了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