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人們對農(nóng)歷二月初二的印象,大多集中在——
這一天,理發(fā)店生意火爆,因為很多人會“剃龍頭”。
這一天,人們也會吃“龍食”。龍食,即以“龍”字命名食物,比如,龍鱗(春卷)、龍須(面條)、龍耳(餃子)、龍眼(餛飩)、龍子(米飯)、龍頭(豬頭)等等。
這一天,有的地方還會舉行撒灰引龍、龍舟競渡、舞龍等民俗活動。
說起來,“二月二”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悠久,并在演進過程,圍繞著“龍”這一圖騰意象積累了獨特的內(nèi)涵,又被稱為“龍頭節(jié)”“春龍節(jié)”和“青龍節(jié)”。
我們自稱“龍的傳人”。龍是我們心中祥瑞的象征,在中華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岸露钡母鞣N民間習俗,表達著人們盼望豐衣足食生活幸福的愿望。
“二月二”與農(nóng)事密切相關(guān),相傳起源于遠古。伏羲氏“重農(nóng)桑,務耕田”,在二月初二這一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了周武王時期,這天會舉行儀式,文武百官都要親耕?!岸露痹谔茣r叫“挑菜節(jié)”,在宋時稱“花朝節(jié)”,是個親近自然、企盼富裕的節(jié)日,有踏青、挑菜、迎富貴等習俗。元朝時,“二月二”又叫“踏春節(jié)”,也被稱為“龍?zhí)ь^”,一些新節(jié)俗融入,與“龍”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元代熊夢祥《析津志》中有“二月二日,謂之龍?zhí)ь^”的記載。此時,“二月二”已轉(zhuǎn)變成一個以崇龍祈福、祈雨求豐收為核心的節(jié)日。
“二月二,龍?zhí)ь^”,既是一種象征,也蘊含著期待。節(jié)俗的發(fā)展與豐富,與古人對于氣象、物候、天象以及季節(jié)更替的認知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傳說中,龍掌管風雨,降水的狀況又關(guān)系著一年的收成。古人認為,龍屬鱗蟲,冬蜇春醒?!岸露倍嘁训襟@蜇,春雷一響,蜇龍會沖破“潛龍在淵”的狀態(tài)“見龍在田”,興云布雨,滋潤萬物?!褒埐惶ь^天不雨”,“龍?zhí)ь^”預示著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驚蜇,也正是百蟲蘇醒的時節(jié)。害蟲破壞莊稼,毒蟲威脅人類健康。龍是神話中的“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所以人們企盼“龍?zhí)ь^”,以龍威震懾百蟲,保佑人畜平安。
因此,在一些鄉(xiāng)村,曾經(jīng)流行過撒灰“引龍回”的風俗?;揖€要從水井、河邊一直撒到家中的水缸處,意思是把象征吉祥的龍引入自家,希望它帶來福祉與庇護。
圖:28星宿示意圖
雖然龍是想象中的神物,但“龍?zhí)ь^”的說法也與古代的星象天文有一定的關(guān)系。古人把靠近黃道的星空劃分為28星宿,并按東西南北分成“四象”,每象7宿,按形狀命名為東蒼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他們還發(fā)現(xiàn)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農(nóng)時周期相一致。在東方蒼龍的頭部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就像“龍”的犄角。農(nóng)歷二月二晚上,“牛角”會從東方的地平線上慢慢升起……
“龍?zhí)ь^”的時候,正是春回大地,降雨逐漸增加,草木返青的時節(jié)?!岸露?,不僅代表著美好的愿望,更標志著一年農(nóng)事活動的開始。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人民日報社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