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說:脫口秀有啥稀奇,我們也會?|?睡前分享
2022-10-19 09:54:00 來源: 解放日報
  近些年,年輕人喜歡看脫口秀。 脫口秀的名字雖然是舶來品,但表演形式并不新鮮,別的不說,我們蘇州評彈里的“放噱頭”就是脫口秀的近親,甚至是長輩。 評彈最重要的“說、噱、彈、唱”四樣功夫,向來就有“噱是書中之寶”一說,可見“放噱頭”是評彈說書先生的核心競爭力。 可以說,每一個評彈藝人,都是一個優(yōu)秀的脫口秀演員。


  吳語“放噱頭”即“說笑話”之意,“噱頭”即“笑話” ,用“放”這樣的動詞,大有“說者蓄勢待發(fā),觀者引頸以待”的畫面感,倒是專為江湖書場定制。像我這樣從小聽書長大的江南小囡,聽父親等長輩的書已到熟稔于心的境地,哪里會“放噱頭”也早就心領神會,時間一到,馬上直起身板,暗暗默念——這里這里,要笑了笑了!老聽客興許都有這樣的心境。
  在雙檔彈詞中,“說、噱、彈、唱”,上手(男藝人)重“說、噱”,下手(女藝人)重“彈、唱”,如果是評話(只說不唱)、單檔(單人說唱),一個人就要承擔所有任務。與脫口秀不同的是,脫口秀每場觀眾都不一樣,聽完這場,不太可能明天還來,但評彈藝人不一樣,尤其是評話藝人,靠著一把扇子、一塊醒木,要把聽客牢牢粘住兩小時?,F(xiàn)在一檔書連續(xù)演15天,放在以前,一檔書從年初做到端午,從端午做到中秋,最后一檔中秋做到小年夜。這樣周期的演出,靠幾分鐘的逗趣抖機靈自然不行,觀眾要的是日復一日的“長腳噱頭”。上海評彈團評話響檔張鴻聲一本《英烈傳》曾經(jīng)從年初一說到小年夜,整整一年,每天都是同樣的觀眾坐在同樣的座位。到了小年夜,場方覺得生意好,再三挽留,結果又說了一年。書目的內容觀眾早已耳熟能詳,來了就是聽“噱頭”,兩年的噱頭密集而不重樣,“長腳噱頭”的魅力可見一斑。到了小年夜,也不急著回家,演員們會聚在一起做“會書”,“會書”就是各家脫口秀大會,精彩至極,在當時一票難求。
  高強度的創(chuàng)作,需要厚積薄發(fā)。小時候看父親有本“噱頭本”,里面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噱頭,算是私藏笑話大全,每日帶在身上,隨時把好玩的事記下來,日積月累,充實到自己的書目中。在父親的“噱頭本”里,有諸如每回書放多少噱頭的安排,一般兩個小時10個左右噱頭。一上臺,和脫口秀表演一樣,先放一個噱頭熱場子,稱為“戳開”,把觀眾情緒調動起來后便可開始講故事,故事中隨時穿插噱頭。
  噱頭分“肉里噱”和“外插噱”(亦稱“外插花”)。 前者與書目劇情緊密相關,類似丑角的出場、違反邏輯的情節(jié)安排等等;后者可以是“書外話”,時事新聞、歷史掌故,與書情關系不大也沒關系。前者靠演,老師可以教,后者靠個人天賦與悟性?!巴獠遴濉笔呛艿湫偷拿摽谛惚硌?。有時候把當天的書說完了,一看時間,還差10分鐘,這個時候就得靠“外插噱”來救場。
  如果不去書場,只通過電視、電臺、視頻聽書,是聽不到“外插噱”的,這類噱頭多臨場發(fā)揮,像評話大師金聲伯,就最擅長結合時事新聞編排噱頭,甚至有老聽客把每天去書場聽他的書比作看報紙,報紙上有的,他當天的書里都會有相應的噱頭。另一位評話大師吳君玉,也是“噱王”,在上海的書場演得比較多,噱頭多抓住當下上海灘年輕人時尚熱點,很受時人喜愛。兩位老先生往桌前一站,當真是滿座生輝,意氣風發(fā)。
  “噱”功了得的,再往前推便是一代宗師、徐調創(chuàng)始人徐云志了。老先生一輩子說《三笑》,善放“肉里噱”,據(jù)說他與另一位名家夏荷生有過PK名場面。夏荷生《描金鳳》說得爐火純青,人稱“描王”,以“響彈響唱”見長,他有心與徐云志“掰頭”一番,也說《三笑》,蘇州閶門兩人演出的書場門對著門。夏荷生一把鐵嗓穿云裂帛,對面書場聽客不禁動容;徐云志不疾不徐,一個噱頭,如太極化勁,四兩撥千斤,輕松就把場子奪了回來。他的《三笑》從頭笑到尾,聽者如沐春風,據(jù)說女聽客尤其多,女聽客一多,男聽客自然蜂擁而至,夏荷生竟無法占得一點上風,兩人終握手言和,成就了評彈史上一段佳話。
  噱頭還分“陰噱”和“陽噱”,“陰噱”多風趣幽默而不動聲色,“陽噱”多扮丑作怪場面喧嘩,一陰一陽,譬如雞湯原汁和味精的比較,自然鮮與人工鮮的差別?!瓣庎濉庇忠浴靶≠u”最佳,“小賣”由三言兩語小段子組成,金聲伯便是“小賣”高手。
  維持長久的書臺生命力,勤奮必不可少。好的彈詞演員多注重積累,沒有網(wǎng)絡的年代,家中有本被翻爛的《古代笑話大全》,每期的《舊聞》,父親必定會買來看,奇聞軼事改頭換面,收入“噱頭本”。也有去隔壁相聲小品界“偷師”的,侯寶林的“醉鬼”、趙本山的“賣拐”,甚至方清平的“看病”,都會改頭換面出現(xiàn)在書臺上。有了網(wǎng)絡,網(wǎng)絡段子又使“噱頭本”豐富了不少。噱頭越多,說書越省力,但越到書的后期,噱頭卻越少,聽眾此刻已經(jīng)被故事吸引,沉浸到情節(jié)中,這個時候“噱頭”便“退居二線”,見機行事了。
  “人人都可以說五分鐘脫口秀”,這是個好口號,讓不同年齡不同行業(yè)有志于此的人聚集到同一個舞臺圓夢。今時也早已不同往日,笑話表演不再是專業(yè)演員的特權。只是,在被逗笑的幾分鐘后,仍然會懷念金聲伯、吳君玉、徐云志這些大師專屬的書臺,游走在《七俠五義》《水滸》《三笑》里那些經(jīng)典噱頭,每一個用心說書的藝人臺下那本厚厚的“噱頭本”。不得不承認,有些舞臺,需要更多的積淀、更用心的感受與更深沉的文化流動。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chuàng)稿件,未經(jīng)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龐小漪 微信編輯:泰妮 校對: 飛飛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