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漢新城首個智能建造科技綜合體的“尖板眼”!
2023-04-27 00:02:00 來源: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26日訊不用攀爬的5G遠程塔吊、“一次成型”的自動抹灰機器人、“一張圖”掌控工地全景……26日,長江日報記者現場獲悉,作為武漢新城首個智能建造科技綜合體項目,光谷科學島科創(chuàng)中心一期建設過程融入35項智能建造技術,成為智能建造科技創(chuàng)新樣板。

走進工地大門,左手邊有間明亮的工地板房,里邊擺放著一排好似“電競戰(zhàn)隊”的酷炫裝備。操作員們坐在帶有操控手柄的椅子上,桌上有六個顯示屏,他們戴上藍牙耳機、手拿對講機,與遠在幾百米之外的同事“對話”。

塔吊司機運用5G技術可遠程同時操控多臺塔機。記者劉斌 攝

一打聽,原來是工地上最新應用的5G遠程塔吊。操作員張凡告訴記者,他從事塔吊司機有四五年了,去年開始接觸5G塔吊,熟悉之后覺得“這個裝備太棒了!”

以前要爬幾十米高的塔吊,刮風下雨就擔驚受怕,現在坐在地面上的屋子里一樣操控塔吊,工作環(huán)境好多了;以前高空操控塔吊會出現盲區(qū),現在搭載無數高清攝像頭,所有的區(qū)域“盡在掌握”,相當于多了幾雙眼睛來察覺風險隱患;最妙的是,遠程塔吊不受工作地點限制,只需電腦操作界面切換,原地不動可操控十幾公里之外的塔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屋內還有個大屏,能清晰地看到整個工地的全景,是行業(yè)首創(chuàng)的工地數字地圖技術。“原來的工地監(jiān)控,多個攝像頭顯示多個畫面;工地數字地圖是‘一張完整的圖’,想看哪里的細節(jié),點擊放大即可,是將現場80多部攝像機的畫面完整拼接而成,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中國建筑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人士介紹。

工作人員現場介紹全球首創(chuàng)工地數字地圖。記者劉斌 攝

據稱,該數字化動態(tài)總平圖為管理者提供工地現場多角度、跨時空視角,實現工地平面可視化、建造過程可追溯、現場指揮零距離,也為AR識別與驗收、裝備遠控輔助、自主導航等其他智能化應用提供基礎數字地圖。

在綜合樓4層,“大眼睛”的抹灰機器人揮動搖臂,集合自動移動、自動供料等功能,自動完成砂漿均勻抹灰上墻作業(yè)?!懊刻齑蠹s可完成三四百平方米的墻面,是人工效率的6~8倍?!爆F場的工作人員說。位于地下室的焊接機器人,可用于碳鋼、鋁、不銹鋼、合金鋼等材料焊接,焊縫的成型觀感、強度等效果以及產品一致性和產能大大增加。

智能抹灰機器人。記者劉斌 攝

記者采訪了解到,項目從去年6月動工至今,短短十個月時間,已經完成主體框架的搭建,比預計提前三個月左右。應用了110項先進的建造技術,其中有35項智能建造技術,讓傳統(tǒng)建筑施工變得更智慧。

承建方中建三局一公司該項目總工周偉全程參與其中,他最大的感受是,擁有了一系列的智能裝備、智慧化系統(tǒng),工地現場管理“邁了一大步”,科技還有望解決行業(yè)“用工荒”,機器人取代傳統(tǒng)勞動,智能建造產生新興崗位,讓傳統(tǒng)的建筑業(yè)面貌一新。

脈沖激光除銹設備。記者劉斌 攝

作為湖北省“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品質建造”科技創(chuàng)新融合試點項目,當天,全省40余家建筑企業(yè)現場觀摩了新技術。

(長江日報記者龔萍 通訊員饒萬紅 韓帥)

點擊了解更多 >>>

武漢新城這個項目向全面封頂沖刺,還有機器人當“幫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