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3月12日訊 又到一年“菜花黃”的季節(jié),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門診迎來了年后復發(fā)病人就診的小高峰。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藥學部主任、主任醫(yī)師房茂勝在接診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復發(fā)是因為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都認為疾病好轉,擅自停藥,造成疾病復發(fā)再次住院治療。
12日早上,一名躁郁癥患者家屬李先生抱怨,好不容易天晴了,帶女兒出門,可是她時而鬧騰得厲害,時而幾個小時不跟任何人說一句話,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怪嚇人的。為什么住院次數越多,患者的狀態(tài)反而越來越差呢?
房茂勝解釋,無論是情感性疾病或是精神分裂,每復發(fā)一次,腦部損害就會加重一次,治療難度也會相應增加。這就是為什么強調精神疾病的臨床治療中一定要盡量減少復發(fā)。復發(fā)意味著患者康復越來越緩慢、更頻繁地入院和更長的住院時間;患者對治療越來越抵抗,且更難重獲之前的功能水平。對患者家庭和社會而言,病情的反復也將增加經濟負擔,嚴重影響照顧者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對疾病的認知和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家屬而言都很重要,有時候家屬自身反而更需要對疾病有清晰的認識。
我國目前約有一千萬精神分裂癥患者,他們一年復發(fā)率為40.8%,接近六成的患者出院后不能正常工作或學習。目前已有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每復發(fā)一次腦損傷即加重,精神分裂癥復發(fā)次數越多,癥狀緩解所需要的時間越長。研究還顯示,在患有復發(fā)性抑郁的患者身上,關系到新記憶形成的大腦區(qū)域(海馬區(qū))似乎縮小了。
房茂勝說,很多患者會夸大藥物的副作用,從而抵抗服藥,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這位躁郁癥患者的父親李先生和許多病人家屬一樣,經常問我,什么時候能停藥?我從來不會給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和建議。”而所謂個體化,就是考量每個患者具體所在的人生階段的穩(wěn)定性和社會功能恢復的程度。“有穩(wěn)定工作、良好婚姻家庭的患者,會對康復有很大的幫助。”房茂勝提醒,家屬和患者尤其需要學會權衡利弊,因為藥物的副反應相比疾病復發(fā)帶來的傷害較小,副反應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緩解。
26歲的小王患病十年,目前在一家賣場工作,病情穩(wěn)定,定期來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隨診。小王是在16歲時患上雙相情感障礙后,因為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否認自己有病,不堅持服藥,導致經常復發(fā)。2016年,小王再次住院時,房主任對他進行了深入的健康教育,強調了精神疾病長期治療的重要性。出院后,小王還接受了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康復治療部為期兩輪的職業(yè)康復訓練,最終成功回歸社會。
“對雙相情感障礙和抑郁癥的患者來說,病情好轉反而是一個關鍵點,因為很多患者會認為自己的病完全好了,不需要繼續(xù)治療了,停藥后最終導致疾病再次復發(fā)。”“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病,需要系統(tǒng)化、長期的治療,千萬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記者毛茵 通訊員陳識 徐艷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