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移植團隊評估患兒術前情況(通訊員 劉坤維 王偉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菁華 通訊員 聶文聞 熊婉婷
“看著孩子現在能正常進食,恢復了活力,我不知道怎么表達,心里只有說不盡的感謝!”10月22日,4歲男童遙遙的爸爸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小腸移植團隊送上錦旗和一封手寫感謝信。
五個月前,遙遙因大部分小腸被切除而無法進食,僅靠輸液補充營養(yǎng),生命危在旦夕;如今,植入“新腸”的遙遙已經可以進食稀飯等流食。遙遙術后恢復良好,重獲新生,這意味著協(xié)和醫(yī)院完成華中首例兒童小腸移植術。
空腸不足20厘米,每天靠注射2000毫升營養(yǎng)液維持生命
半年前,4歲的遙遙突然感覺肚子疼,起初以為是“胃腸炎”,吃藥后癥狀有所好轉。5月2日,遙遙腹痛加重、面色蒼白,當地兒童醫(yī)院診斷其為“膿毒血癥、休克、腎損傷、腸梗阻”,將其收入ICU治療。急診手術開腹探查后發(fā)現,遙遙的腸系膜根部生長出一個巨大淋巴管瘤,導致小腸發(fā)生急性扭轉缺血壞死。醫(yī)生緊急為他切除了壞死的大部小腸及升結腸,剩余空腸不足20厘米。
“正常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米至7米,若小腸被切除后的長度短于1米,會因腸道有效吸收面積顯著減少,進而導致患者無法維持身體的營養(yǎng)需求,這在醫(yī)學上被稱為‘短腸綜合征’?!眳禽V介紹。
由于空腸不足20厘米,幾近“無腸”狀態(tài),遙遙基本無法消化吸收食物,食物吃下去幾乎原樣排出體外,只能靠每天至少注射2000毫升營養(yǎng)液來維持生命。
患兒從兒童重癥監(jiān)護病房轉出(通訊員 劉坤維 王偉 攝)
然而,長時間的靜脈營養(yǎng)引發(fā)了膽汁淤積性肝炎、腹腔感染、重度營養(yǎng)不良等一系列并發(fā)癥。遙遙身體日漸消瘦,身高1.1米的他體重還不到15公斤,腹部凹陷,呈舟狀腹。如果不能及時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肝臟等器官會因“閑置”太久而逐漸喪失功能,最終將因多臟器衰竭而危及生命。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不放棄?!苯衲?月,遙遙的父母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協(xié)和醫(yī)院成功開展小腸移植術的消息,便帶著奄奄一息的孩子尋求一線生機。
“無腸”變“有腸”,患兒體重增長至20.5公斤
患兒家屬給胃腸外科陶凱雄教授團隊送來感謝信(通訊員 劉坤維 王偉 攝)
“小腸移植是治療短腸綜合征及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碧談P雄介紹,盡管小腸移植在成人患者中已有一定的應用經驗,但兒童小腸移植卻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
對于遙遙一家來說,小腸移植是最后的希望。在等待供體期間,小兒外科副主任王勇帶領團隊為遙遙清除腹腔膿腫,控制腹腔及造口感染,有效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9月初,遙遙終于等到了一位胸懷大愛的“器官捐獻者”為其捐獻小腸供體,生命終于得以延續(xù)。
兒童的小腸血管更細、更短,供體小腸較之更長、更粗,需要更加精細地修剪和吻合,且兒童耐受性較差,體內的免疫反應更劇烈,排斥反應風險更高,術中每一步必須毫厘不失。9月12日上午,在麻醉科、手術室、輸血科等多個學科通力協(xié)作下,手術團隊將3.8米的小腸供體進行仔細修剪,小心地植入到患兒體內,再將小腸血管精細吻合。
隨著血供恢復,移植的腸管逐漸有了血色,開始蠕動起來。手術順利完成,意味著遙遙跨過了最重要的一關,也意味著協(xié)和醫(yī)院完成華中首例兒童小腸移植術。
術后,遙遙轉入兒童重癥監(jiān)護病房(PICU)繼續(xù)治療,繼續(xù)“闖關”。
抗感染、抗排斥、營養(yǎng)支持……為確保“移植腸”生存良好,醫(yī)護團隊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每周定期進行床旁超聲、內鏡、藥物濃度等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隨時調整診療方案和護理策略。就這樣,醫(yī)患攜手闖過一關又一關。術后第28天,遙遙轉回胃腸外科普通病房。目前,遙遙恢復良好,體重也增長至20.5公斤,將于本周出院。
王勇介紹,短腸綜合征的兒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成人,其病因包括腸閉鎖、腸狹窄、腸旋轉不良等先天性畸形,以及腫瘤、血栓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兒童一旦出現腹瀉、腹痛、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或在劇烈運動后出現腹痛癥狀時,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