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將黃胸鹀(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為“極危”,13年前,黃胸鹀還屬于“無危”狀態(tài)。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稱,中國部分地區(qū)為食用而過度捕獵黃胸鹀是其數(shù)量迅速減少的主因。一位曾經(jīng)參與捕獵黃胸鹀的人士告訴記者,黃胸鹀從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下降到如今兩三天只能抓到一兩只,捕鳥成風的背后是暴利作祟,為了出售的品相,販鳥者會將捕獲的黃胸鹀活活悶死。資料顯示,過去幾年中破獲的非法販賣、運輸、飼養(yǎng)黃胸鹀案件中,不乏涉及數(shù)千乃至數(shù)萬只黃胸鹀的案例。
13年從“無危”到“極危”
這是一只身長只有十幾厘米的小鳥,如果不是胸前的一簇黃色羽毛,它和普通的麻雀似乎沒什么區(qū)別,因為這簇黃毛,它被專家們命名為黃胸鹀。每年8月開始,它和它的同胞會從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北的漫長地帶起飛,一路南下遷徙到中國的南方乃至東南亞地區(qū),行程可達4000公里以上。
漫長遷徙并不順利,很多追逐暴利的人會在山里田間架設鳥網(wǎng),部分鳥網(wǎng)長達數(shù)公里,一旦黃胸鹀被鳥網(wǎng)掛住就難以逃脫。這些被抓住的黃胸鹀往往會以另一種方式抵達預定的終點:鳥販將其催肥悶死后,裝箱運往南方,在那里,它們會出現(xiàn)在餐桌上,成為人們口中的大補的“天上人參”。
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黃胸鹀的評級被從“瀕危”升級為“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而13年前的2004年,黃胸鹀的評級還是“無危”。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項將物種受威脅程度依次分為6個等級的名錄,分別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13年間,黃胸鹀的評級經(jīng)歷了“五級跳”。2004年,黃胸鹀由“無危”改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瀕危”,到本月5日變?yōu)?ldquo;極危”。與之相比,大熊貓如今的數(shù)量已經(jīng)恢復到“易危”的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稱,此次黃胸鹀的升級是因為“觀測顯示,黃胸鹀的全球物種減少速度大大高于此前的預期,這一點在過去11年間尤甚。”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坦言,除了農(nóng)業(yè)活動和棲息地受影響等因素外,黃胸鹀物種數(shù)量大幅減少的主因是人類為了食用黃胸鹀而進行的過度捕獵:大量黃胸鹀被用鳥網(wǎng)捕捉后,煮熟并以“麻雀”或“稻鳥”的形式出售。這種做法以前只限于中國南方的一小部分地區(qū),但現(xiàn)在變得更加普遍和流行,捕鳥者現(xiàn)在必須廣泛活動才能獲得足夠的黃胸鹀。盡管1997年中國政府禁止了黃胸鹀買賣,但仍有數(shù)額巨大的交易在私下里進行。
瘋狂捕獵“天上人參”
多名熟悉黃胸鹀的鳥類專家表示,黃胸鹀俗稱“禾花雀”,在廣東省的一些人的口中,禾花雀又被稱為“天上人參”,被認為有“補腎壯陽”的功效。“從清代開始,廣東的文獻中就有將禾花雀作為食物的記錄。但以前人們捕食的數(shù)量不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食用禾花雀一度成風,很快廣東本地的禾花雀就供不應求了。”
一位曾多次暗訪廣東酒樓、農(nóng)貿(mào)市場黃胸鹀銷售情況的廣州護鳥志愿者告訴記者,如今當?shù)厮较落N售的黃胸鹀,基本都是從中國北方沿海被捕捉后,運到廣東的。
家住河北東部某市的劉林(化名)在大約10年前曾參與收購、販賣過黃胸鹀,他曾經(jīng)一天之內(nèi)收購販賣過1萬多只黃胸鹀。他告訴記者:“我們這里是從20年前開始有人捕獵禾花雀的,2000年左右,隨便在蘆葦溝子里掛一張鳥網(wǎng),用長鉤子‘哄’一下,就能抓到400多只禾花雀。最夸張的時候,我在一片田里看到過三四百張鳥網(wǎng),按一張鳥網(wǎng)12米長來算,就是將近5公里的鳥網(wǎng)。”
劉林說,黃胸鹀喜歡吃谷子,捕獵方面人們就根據(jù)它的這個習性,將專門的防風鳥網(wǎng)架設在高粱田里。“2008年的時候我在田里架10張網(wǎng),一天大概能捕到50多只,也有過一天110多只的時候。到了2011年左右,一天也就能捕到五六只了。據(jù)我了解,到現(xiàn)在用同樣的網(wǎng)子,大概兩三天才能捉到一兩只。”
據(jù)劉林介紹,黃胸鹀最貴的時候,收鳥的人要花21元才能收到一只,“一張鳥網(wǎng)的價格也就是15元錢,捕到一只黃胸鹀幾乎就回本了,以前黃胸鹀多的時候,捕鳥的收益非??捎^。”
被捕到的黃胸鹀被收鳥的販子收走后,會被運到天津等地催肥。“黃胸鹀從更北的地方飛過來,到了我們這里,胸前的脂肪都快沒了,因此就要被送到專門的催肥籠里育肥,等養(yǎng)到一定分量再賣到南方。”劉林說,育肥的飼料除了一些含油量較大的谷物,還會用到一種激素類藥物“速達肥”,在這樣的喂養(yǎng)下,黃胸鹀在20天左右就會達到適合販賣的重量。
為了保證黃胸鹀的“品相”,鳥販要將鳥活活悶死。“摸著籠子里的鳥,如果覺得分量到了,就取出來放到一個不透風的塑料袋里,這個塑料袋大概有米袋子那么大,等裝進差不多100只了,就扎上口子,悶死里面的鳥。等到里面的鳥沒有呼吸了,要馬上將鳥倒在地上晾涼。不然鳥的肚子會發(fā)黑,那樣影響‘品相’,賣不出價。”
最終,這些達到出售分量的黃胸鹀被分袋,隨后100只一箱地包裝起來,運往南方。“從收購到賣去南方,一只黃胸鹀的價格要翻3倍。”
菜單寫“黑話”偷梁換柱
記者查詢資料發(fā)現(xiàn),目前已經(jīng)查處的收購、販賣黃胸鹀的案件中,黃胸鹀的數(shù)量可達數(shù)千只乃至數(shù)萬只。
河北的一名護鳥志愿者表示,2016年,在唐山一處收購、飼養(yǎng)、販賣野生鳥類的大型窩點里,她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千只黃胸鹀。關于執(zhí)法人員查處這處窩點的媒體報道顯示,此次行動解救野鳥3.6萬只,其中黃胸鹀約6000只。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到2013年,僅媒體報道的查獲捕殺黃胸鹀的案例就有28宗,最多時,廣州和韶關查獲的被捕殺黃胸鹀數(shù)量達到10萬多只。
2013年,有廣州媒體報道,廣州的部分酒樓出售野生黃胸鹀,面對執(zhí)法人員的檢查,一家餐廳總經(jīng)理稱是“熟客拿些貨(黃胸鹀)過來,我們加工處理,現(xiàn)在所有的禾花雀全部處理完了。”
前述廣州護鳥志愿者告訴記者,黃胸鹀在廣州市場上的價格近幾年不斷攀升,此前一些餐廳甚至會公然叫賣黃胸鹀,后來經(jīng)過幾次打擊行動,很少有餐廳會把黃胸鹀寫在菜單上公開賣了,而是改頭換面。“黃胸鹀又被叫作禾花雀,一些餐廳就在菜單上用‘荷葉’指代禾花雀,一般一只禾花雀可以賣到60多元錢,一盤子上12只。所以你看到有的餐廳一道以‘荷葉’為主題的菜要價700多元錢,就可以判斷賣的是黃胸鹀了。這種菜也只有有錢的人才吃得起。”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記者,所謂的“天上人參”,只是傳說而已,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黃胸鹀的營養(yǎng)價值與鵪鶉、鴿子差不多。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黃胸鹀屬于候鳥,可能和不同地域的鳥類接觸,捕捉、宰殺、食用這類飛鳥,增加了感染不明病毒的風險。此外,黃胸鹀體內(nèi)的一些寄生蟲在烹煮不徹底的情況下可能進入人類體內(nèi)。最后,這類野鳥都是通過非法手段捕獲的,其捕獲手段不排除使用毒餌,此前曾有人類食用用毒餌捕獲的野鳥后中毒的案例。“食用來歷不明的野鳥,徒增食品安全風險,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