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食品謠言治理報告》發(fā)布:有關水果食品謠言最甚
2018-07-19 10:38:00 來源:中青在線
“星巴克咖啡致癌”“洋蔥能殺死感冒病毒”“香椿致癌”……近年來,食品安全謠言頻頻出現,不僅影響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更影響到食品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秩序,食品安全謠言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近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發(fā)布了《2017年食品謠言治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時間、地域、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傳播特點等方面總結分析了2017年的食品安全謠言概況。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jiān)測中心的謠言數據庫中積累的謠言及辟謠數據已超過5萬條。其中,2017年與食品謠言相關的信息達1.7萬余條。在傳播較大的食品謠言類型中,前五位依次為:水果、肉及肉制品、水產及其制品、米面糧油、蔬菜。例如“西瓜與桃子同吃會中毒”“塑料紫菜”“黃瓜涂抹避孕藥”等。
  從傳播渠道的分析來看,微信已經成為傳播食品謠言的主平臺,小視頻也成為食品謠言傳播的重要形式。數據顯示,2017年食品謠言傳播最多的渠道是微信,占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占比21%。由于微信社交的相對封閉性,微信朋友圈常常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加之用戶自身對謠言的凈化能力較弱,導致謠言總是能在熟人圈里廣泛擴散。
  而在傳播的時間和地域上,食品謠言也呈現出了一定的規(guī)律。在傳播時間方面,一是“季節(jié)謠”傳播較為突出。也就是每當時令食品大量上市時,有關的謠言就會死灰復燃并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二是“舊謠翻新”現象明顯,一些謠言總能得到反復傳播。造謠者常常對以往出現過的謠言進行“掐頭去尾”“改頭換面”“信息模糊化”等處理,把舊謠進行全新包裝、“添油加醋”,編撰成新的謠言。
  在傳播地域方面,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食品謠言常??绲赜騻鞑?,“此起彼伏”。例如“棉花肉松”事件起于廣西賀州,緊接著安徽肥東、浙江永康、山東青島、江蘇宿遷等地紛紛有人效仿,導致“棉花肉松”事件在全國范圍內接連爆發(fā)。二是在東部沿海城市,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與全國其他地區(qū)相比,東部沿海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通訊較發(fā)達,因而所受謠言的波及范圍較廣,受眾受擾頻率也較高。
  《報告》還顯示,2017年以來,相關部門和食品行業(yè)對謠言的輿情應對意識和處置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7年,針對制造及散播食品謠言者,相關部門追究刑事責任4人、行政拘留60人、經濟賠償4人、禁言1人。
  報告認為治理食品安全謠言需要政府部門、媒體、專家、企業(yè)、協(xié)會等通力協(xié)作,形成“辟謠大軍”,建立起社會多元主體共治謠言的長效機制,從而形成全鏈條立體式的治理模式。
  發(fā)布報告是2018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的議程之一。今年宣傳周歷時12天,將以每天舉辦一個“部委主題日”的形式,先后開展法律法規(guī)宣講、道德誠信教育、科學知識普及、技術技能培訓等近百場主題活動。各地也將緊扣宣傳周主題,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食品安全宣教活動。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