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里,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是火鍋可以。
火鍋是人們驅散寒冷的最佳選擇,壽喜燒、潮汕火鍋等特色火鍋的出現(xiàn),也大大提升了一種食材的“鍋中之位”,
它就是牛肉。
翻開菜單,琳瑯滿目的“牛xx”,牛上腦是腦子嗎?牛腱子好吃嗎?吊龍又是什么?為什么他們的價格還差那么多?最后只能含淚點下你認識的唯一一種“肥牛”。那肥牛又是什么部位呢?
為了解答上述那么多的疑問,今天讓我們以潮汕火鍋為例,一起聊聊火鍋中的“牛”。
牛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畜肉,根據(jù)《中國食物成分表》,每100g牛肉的平均蛋白質含量約為20%,平均脂肪含量約為4.2%,不同部位的蛋白質、脂肪含量與其運動頻率有很大關系。牛肌肉的含水量高達70%,脂肪組織含水量卻較少,使得牛瘦肉部分具有更加鮮嫩多汁的口感。
菜單里的牛××
牛肉部位的劃分各地存在很大差異,名稱也不盡相同。接下來我們就介紹有特點的幾種。
脖仁:位于牛肩背脊前側,與頸部相連,是運動最頻繁的部位,因此肌肉發(fā)達而低脂。牛上腦同樣也屬于這塊區(qū)域,這一部分的肉質細嫩多汁,肥瘦適中,適合涮火鍋。不過脖仁價格卻比上腦昂貴不少,據(jù)說每一頭牛只能出品1000克左右的脖仁。
吊龍:是牛外脊處的一長條肉,西餐中的眼肉、西冷等都屬于吊龍,肥瘦比約為1:3,脂肪呈條狀分布,口感可在軟嫩與筋道之間不斷變化。
肥胼和胸口朥是脂肪含量較高的部分。肥胼是牛腹部的雙層肉,胸口朥則是牛前胸的一塊脂肪。這類肉本質上仍是高脂低蛋白,但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若長期大量食用,則會增加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fā)病風險。
我們較為熟悉的肥牛,倒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部位,而是指將牛肉經(jīng)過排酸處理后切薄并將肥肉和瘦肉分層疊加壓實后,方便火鍋涮燙的一種“人工產(chǎn)物”。
適宜的涮燙時間和順序
除了肉類本身的特點,涮燙時間和順序也很有講究,過長時間的涮燙除了會影響口感,也會使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流失。但時間太短又會夾生,有食品安全隱患。
一般潮汕火鍋中的牛肉為鮮牛肉且較薄,涮燙以10秒-15秒左右為佳;現(xiàn)切較厚的肉片,建議涮燙20秒左右;潮汕牛肉丸一般需燙煮3-5分鐘。涮燙順序一般為先瘦后肥。肉的顏色一定要全部變“白”,莫要留有血絲或者粉紅色的部分。
牛肉雖好,也要適量
究竟吃多少才能美味又營養(yǎng)呢?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動物性食物攝入要適量,建議成人每天攝入畜禽肉40-75g。50g的生畜禽肉大約為普通成人手掌心(不包括手指)的大小及食指的厚度。當然,牛肉熱量低,蛋白質含量高,適當?shù)囟噙M食一點也是可以的哦!
疾控君建議大家吃火鍋的時候不要只吃肉,多搭配點蔬菜、菌菇、豆制品,營養(yǎng)才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 沈秀華。 食物營養(yǎng)學[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0.
[2] 中國營養(yǎng)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16[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6.
[3]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 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M].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2019.
[4] 楊月欣, 葛可佑。 中國營養(yǎng)科學全書第2版(上冊)[M].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