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武當(dāng)山小伙在杭州用五郎八卦棍手搟一碗酸湯牛肉面
2024-08-24 16:54:00 來源:都市快報橙柿互動

新華路-長慶街口拐角處有一花壇,立有一塊大石,上書“長慶”二字,大石后面第一間鋪面,之前是賣蔥油餅的。

半個月前,一對90后小夫妻接手,開了這家酸湯手搟面店。店很小,僅容10人。

生意很好,拼桌吃,一個屁股抬起來,就有一個屁股坐下去。

有湯面,也有拌面,基本沖著酸湯而來。

酸湯土豬雜醬面

酸湯肥腸面

酸湯是用新鮮白菜經(jīng)過28小時的發(fā)酵,白菜中含有的淀粉糖分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轉(zhuǎn)化為乳酸,白菜變成酸菜,發(fā)酵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多種有機酸和益生菌,這是他家酸湯的風(fēng)味密碼。

完成發(fā)酵的酸湯,與大料(桂皮、八角、白蔻、白芷、陳皮、香葉、川砂仁、紅花椒等諸味)打成粉,一起文火慢熬,終成一鍋曼妙酸湯。

剛熬好表面會漂浮著一些白色油花似的一點點,就是乳酸菌。

酸湯對人體腸道的友善,貴州人最清楚。

酸菜本身富含大量膳食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簡單說,就是又能刺激胃口,又有助于消化。

酸、甜、苦、辣、咸,為什么“酸”排第一味。

黔東南有非遺紅酸湯和白酸湯,紅酸湯用紅辣椒、野番茄裝壇發(fā)酵,白酸湯則是用淘米水或米湯釀造而成,各有酸美。

面是堿面,堿遇酸,達(dá)成某種平衡,你能感覺到一碗面下去,身體的那種舒服,就像一顆忙了一天的腦袋落在真絲枕頭上。

一搟面,從醒、揉、壓、搟、疊、切,耗時 30分鐘,而這 30分鐘的手作,只能燒出10碗面。

一塊面團,經(jīng)他手溫,變活,像仙人吹了口氣。在五郎八卦棍的一番搟壓抻卷,每一寸都薄厚均勻,不能說絕對精細(xì),也是手工能夠達(dá)到的極致。

也正是手工必然存在的這種細(xì)微差異,使每一碗面都有可能是更好的面。

也正是這種永遠(yuǎn)存在的可能性,把手藝人推向不斷精進,直至某一領(lǐng)域的信手拈來,皆爐火純青。

機器能夠帶來效率,永遠(yuǎn)替代不了手工的魅力。

下鍋煮34秒,撈起,冷水里過一下,加上綠豆銀芽,舀一勺自己熬制的雜醬,最后淋上酸湯,一碗花了心思的酸湯手搟面大功告成。

試營業(yè)第三天,中午就把一天的料售罄了,這讓夫妻倆感到幸福來得太突然。休息20分鐘后,王龍飛又提棍上搟了。

王龍飛是湖北武當(dāng)山人,武當(dāng)在湖北西北部,荊楚之地,近陜西,喜面食。

湖北除了大家熟知的武漢熱干面,其實還有很重要的襄陽牛肉面,在我國牛肉面里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襄陽牛肉面也用堿水面,煮至七成熟,撈出瀝干,壘成一窩,一碗一窩,在通紅的牛肉高湯里燙熟,舀上大塊牛肉,一碗“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襄陽牛肉面就完成了。

襄陽人吃牛肉面,還會來兩碗酒,以酒殺面,高亢豪情。

飲食習(xí)慣里藏著一地人的性格,正如韓愈說的,“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而從現(xiàn)有的歷史材料顯示,楚人是三苗后裔,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祖先是蚩尤,大禹征三苗時期,移居江漢平原,后又向西遷徙,進入西南和云貴。

從這一點大致的脈絡(luò)來看,湖北人喝酸湯和黔東南苗人有同源可考。

當(dāng)然,飲食文化的變遷,融入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只是一個客觀存在,其中的你和我,不是絕對的。

此外王龍飛說,武當(dāng)老家,素食酸湯,過去窮,拿白菜和芹菜一起腌制發(fā)酵,制成酸菜,再由酸菜熬制酸湯。家家都不一樣。

王龍飛做的面,就是襄陽牛肉面加上酸湯。

“我們那里的人不大便秘,腸道會很舒服。”王龍飛說。

目前,杭州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僅限堂食,不放外賣,感興趣的朋友,沒事走兩步。

* 玖零酸湯手搟面 *

新華路長慶路口

吃什么推薦:酸湯牛肉面、酸湯雜醬面、桂花米酒、茶葉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