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志愿者登市民大講堂分享感動他人的故事
12月5日下午,市民大講堂地鐵志愿者訪談現(xiàn)場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隨著武漢地鐵的快速發(fā)展,武漢地鐵客運量已經(jīng)超過了300萬人次。有心的乘客會發(fā)現(xiàn),在地鐵里有一群穿著紅馬甲的人,他們在乘客最需要的地方守望,用愛心站成一道風景。他們,就是武漢地鐵志愿者團隊。
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武漢地鐵集團對優(yōu)秀地鐵志愿者和優(yōu)秀志愿服務共建單位進行了表彰。胡龍丹、文昌植、武怡玲這3名受表彰的志愿者登臺由武漢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與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聯(lián)合主辦的第231期市民大講堂,向臺下聽眾分享志愿服務者們的地鐵故事。
2小時聽到的“謝謝”超過平時一天
2012年,武漢地鐵文明志愿者服務總隊成立,胡龍丹、文昌植、武怡玲三人都是第一批志愿者。當時,18歲的武怡玲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她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逐漸成長為總隊骨干志愿者。如今她已經(jīng)參加工作兩年了,但她仍會在每個周末抽時間參加志愿活動,一直負責管理武漢地鐵最為繁忙的2號線志愿服務工作。
今年65歲的文昌植曾是漢正街一家服裝店的老板,家境殷實,投身公益幫助他人,讓他從內(nèi)心感到快樂。文昌植現(xiàn)任武漢地鐵文明志愿者服務總隊1號線支隊長。自2012年12月軌道交通2號線開通以來,他堅持在地鐵站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累計服務時長超過4400小時。
今年36歲的胡龍丹就職于武漢中商鵬程銷品茂有限公司,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武漢地鐵文明志愿者服務總隊隊長。胡龍丹先后組織開展了百余場“大手牽小手”“地鐵排隊日”“地鐵志愿服務進校園”等主題志愿活動。
市民大講堂現(xiàn)場,有聽眾向臺上的3名志愿者提問:“志愿者無償?shù)膸椭?,不求回報,是什么支撐著你們堅持?年?”3名志愿者給出了同樣的答案: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也找到成就感。“平常在生活中,我們一天可能聽到10句‘謝謝’,但開展兩個小時的志愿活動,聽到的‘謝謝’遠遠不止10句。”
眾多外地游客對武漢更增好感
6年來,志愿者們用行動影響著這座城市,也讓外地游客對武漢這座城市更有好感。武怡玲記得,有一次她連續(xù)兩天在中山公園站開展志愿者服務,兩天都遇到了同一位從廣西來協(xié)和醫(yī)院看病的女士,由于她對武漢交通不了解并且也不會使用手機地圖,武怡玲便將出行線路詳細地寫在一張紙上交給她,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給了她,囑咐她若是遇到麻煩可隨時打電話聯(lián)系。這位女士激動地拉著武怡玲的手說:“想不到武漢有這么熱心腸的人。”
城市的文明行為在無形感染、傳播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乘客、市民的行為習慣。志愿者們留意到,如今但凡在地鐵車廂內(nèi)抱小孩的媽媽或老年人,都會有乘客讓座,這種文明禮讓之風在地鐵里廣泛傳播,地鐵站里文明排隊候車已經(jīng)蔚然成風。
“志愿者們用行動影響了這座城市,我們感到很有成就感。”志愿者們說。
地鐵志愿者90%是大學生
胡龍丹說,武漢地鐵文明志愿者服務總隊成立6年以來,10萬余名志愿者共計提供了25萬小時的志愿服務。地鐵志愿者群體中,90%以上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熱情善良和勇于擔當,讓志愿服務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展現(xiàn)。
市民大講堂現(xiàn)場,武怡玲講述了她所經(jīng)歷的一件事。去年12月28日的晚8時,武怡玲突然接到總隊通知稱,2號線天河機場站次日早上有一場大的客流,要求她召集30名志愿者到站開展服務工作。
“接到通知的時間比較晚了,我不確定能否安排下來。”當時武怡玲有些擔心,她試著聯(lián)系文華學院的志愿服務隊長余自強,對方積極發(fā)動同學,很快完成了招募工作。第二天早上天剛亮,同學們就集合出發(fā)了,并很好完成了志愿服務工作。大學生志愿者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她深為感動。
文昌植每天堅持到循禮門站開展志愿服務,他的言行也感染了一批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的“洋雷鋒”帕特加入了1號線支隊,在他的帶領(lǐng)下,華師“洋雷鋒”志愿隊又成立了地鐵分組,定期在循禮門站開展服務。還有來自武漢警官職業(yè)學院的包本武同學,也帶領(lǐng)同學在1號線站點開展服務。
“武漢地鐵文明志愿者服務總隊成立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他們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得到了鍛煉,綜合素質(zhì)越來越高。”胡龍丹說。
長江日報記者汪洋 余坦坦 李志翔 通訊員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