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之死:沒有真實客觀,又何談傳播?
2019-01-30 23:22:49 來源:漢網(wǎng)

長江日報評論員 華智超

咪蒙式癥候

一篇公號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成為10萬+爆款,刷屏朋友圈。文章出自咪蒙實習生創(chuàng)辦的“才華有限青年”。最初,此文收割了不少感動。幾個小時以后,反轉出現(xiàn),不少專業(yè)媒體指出其中不少事實上的硬傷,還有人列舉此文中的漏洞,實為炮制杜撰出來的,而非作者所稱“內容真實”。

此文在短短十幾個小時內迅速成為現(xiàn)象級爭議。有聲音認為,事實硬傷并不重要,只要它傳遞的現(xiàn)象是真實的,情緒是真實的,能夠打動人就夠了。另有聲音認為,炮制出來的東西,越引發(fā)感動,越是毒雞湯。

“真實重不重要”,成為此文的爭議焦點。咪蒙團隊在30日下午的回應中談到“非虛構寫作”一詞,認為非虛構寫作并非新聞報道,只要核心事實成立,一點兩點BUG無傷大雅。

“非虛構寫作”是近來自媒體寫作的一種流行手法。有人總結咪蒙式寫作:講身邊的故事,讓你信以為真。咪蒙的文章都在講故事,而且湊巧都發(fā)生在她的身邊,包括但不僅限于她的同事、朋友、大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

咪蒙的著眼點不在于事情真不真,而在情緒夠不夠辣。以咪蒙風格為特征,去年《劉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就因忽略事實、迎合情緒,引發(fā)過巨大爭議。當然不只咪蒙,自媒體另一篇營銷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表現(xiàn)出同樣的癥狀。

真實重要嗎?

在我們熟知的閱讀中,文學故事通常都有大量虛構和想象,沒有人去核查“阿Q”的真實性,也沒有人質疑林黛玉是否南京人氏,因為在人們意識里,默認這些作品為虛構,它的價值是文學價值,而非新聞價值。

但當下自媒體產(chǎn)出的,固然已經(jīng)被生產(chǎn)者自稱為“產(chǎn)品”,但咪蒙式的“非虛構寫作”,流量收割于大眾傳播過程,獲利于傳播流量。這類文章雖然有時打著“非虛構寫作”的旗號,但有意無意地引導或希望受眾默認為這就是發(fā)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即認為這是新聞報道。不然,為何不大大方方標明“非虛構寫作”、小說?當然,標明小說去傳播,是很難獲得大眾關注和流量的。

既是大眾信息作品,要在大眾輿論場中獲得關注,真實客觀就是生命和底線。真實客觀,是10萬+前面的1,沒有這個1,后面有再多0,也是無根之水,甚至正如有網(wǎng)友描述,越引發(fā)感動,越是毒雞湯。

真實客觀其實也有兩個層次。首要是真實?!逗T狀元之死》的團隊在文中以及事后回應中,多次強調事情屬實,但經(jīng)網(wǎng)友考證,其中年份、術語、邏輯多方疑點重重、漏洞百出,真實性著實不堪追究。一旦刨去真實這一要素,這篇文章還剩什么呢?隨手在網(wǎng)絡上一搜,會發(fā)現(xiàn)類似的文章非常多,用煽情的方式包裝出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傳達某種情懷和道理,迎合讀者的情緒,販賣焦慮,從而獲得高點擊量和轉發(fā)量。

真實還不是全部

真實還不等于客觀。幾年前,《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xiāng)村圖景》刷屏網(wǎng)絡,文章講述了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xiāng)村,凋敝落后,衰弱不堪。此文很難說是作者造假,但有可能是一葉障目,見木而不見林,是一種不完全的真實。

一些自媒體文章,深入研究受眾心理和情緒,著眼于傳播,并無可厚非,但當它把真實客觀作為祭品,獻給流量時,它就成為一種病態(tài)傳播、有害傳播,無助于通過信息傳播增進人們對世界、社會的理解。

提供真實客觀,是需要成本的,人力、物力、時間和責任,而這些,在一些自媒體那里,都換算成迎合、包裝、煽情和10萬+營銷。在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亂花漸入迷人眼”,更需要堅持真實客觀。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