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鐘賣一箱 臺灣人民為何瘋狂購買面巾紙?
2018-02-28 09:08:00 來源:荊楚網

圖為臺灣民眾搶購面巾紙的場景。(資料圖片)

三秒鐘賣一箱 沒上架就搶購

臺灣人民為何瘋狂購買面巾紙?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面紙!面紙!”

這首《恭喜恭喜》的歌不少讀者都很熟悉,可是為什么這歌詞會被人改了呢?不過也確實,雖然還沒過元宵,但近幾天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大家見面不是問新年好,而是,你買到衛(wèi)生紙了嗎?如果說買到了,那真的會被大家恭喜!

什么?買個衛(wèi)生紙都這么夸張?難道“洛陽紙貴”的典故要在寶島上演一遍?就連國外的BBC也特地報道了這件事。究竟事情是如何演變的?記者在現場帶大家一探究竟。

開著奔馳買紙巾

事情的發(fā)生從這樣一條消息開始。

近日臺灣多家賣場負責人現身表示,3月中旬,由于紙漿成本上漲將導致商場衛(wèi)生紙價格抬升10%至30%,平均每箱漲價60元新臺幣(約人民幣13元)。

消息一出,網上輿論炸開了鍋,許多人立馬前往超市搶購面巾紙。記者在一家超市發(fā)現,面巾紙貨架上空空如也,民眾們焦急地在旁邊等售貨員補貨,但只要一看到裝面巾紙的箱子運送過來了,就立馬圍上去要取貨,甚至發(fā)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主動替售貨員拆紙箱,然后拿上衛(wèi)生紙就走。

甚至有人開著上百萬的奔馳車加入搶購行列,前后座被兩大箱衛(wèi)生紙塞滿,被網友調侃“很會過日子”。

某家商場的負責人說,這幾天賣掉了3個月的存貨量,幾乎供應商來多少就賣多少。店里負責補貨的服務員說,自己一整天都在忙著找供應商要貨,運面巾紙到貨架,真是很累。

除了線下采購,線上的面巾紙銷售大戰(zhàn)也很夸張。臺灣的網購平臺PChome 24h購物和生活市集網站統(tǒng)計,這3天衛(wèi)生紙銷售量各超過5萬箱,等同于500萬包衛(wèi)生紙,上周六則達到3萬箱,等于每3秒就會賣出一箱。

面對衛(wèi)生紙漲價造成社會恐慌的情形,臺當局負責物價的部門派人到各大商場了解紙巾價格和庫存,還請紙巾生產廠商和商場負責人喝咖啡,要求杜絕聯(lián)合漲價行為。目前臺當局相關部門保證,到3月中旬前,大商場的面巾紙售價不會變動。

成本升高壓力大

臺灣的面巾紙為什么會漲價?有專家解釋,這恐怕和臺灣的紙張生產方式有關系。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升陽表示,因為臺灣的環(huán)保政策比較嚴格,所以即便植被覆蓋率較高,但也不敢動用島內的木材生產紙漿。比如早年臺糖有不少土地用來種植制紙用的桉樹,這些樹6年就可以用來做制漿生產。但現在沒有人敢砍伐它們,怕被批評破壞生態(tài)。

所以,臺灣的紙漿就只能向臺灣以外的地方買,主要是植被覆蓋率高的東南亞和北美。隨著國際木材價格上升,紙漿價格也在上漲,最終這些成本轉嫁到了面巾紙的消費者身上。

臺灣造紙業(yè)者指出,制造衛(wèi)生紙所用的漂白短纖(BHK)到港價格年增長超過50%,每噸達820美元到830美元(約5000多元人民幣),為近幾年的新高。此外包材成本增加25%到35%,船運費用也上漲,過去一年運費增加28%。原材料的漲價已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了。

民生用品莫小覷

從經濟學角度看,面巾紙漲價的原因并不復雜,同時也有合理性。可是對社會和政治層面來說,這樣的漲價卻能蕩起微妙的漣漪。

臺灣《中國時報》評論說,紙巾和柴米油鹽一樣,都是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臺灣當前經濟不景氣,薪水凍漲,大家的生活基本是本著能省就省的原則,所以稍有物價漲動就會很敏感。尤其是到選舉年,如果執(zhí)政者的物價管控沒有做好,就會被對手攻擊,影響選情。

200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時,陳水扁針對競爭者連戰(zhàn),主打“‘連’米酒都買不到!”的文宣,因為當時連戰(zhàn)當行政部門負責人沒有控制住米酒的價格,那次選舉連戰(zhàn)以敗選收場。

米酒代表的不僅是米酒而已,而是等同民眾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相同地位的民生保障。

國民黨在2000年吃了米酒的大虧,而在2011年,馬英九競選第二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時,米酒問題又卷土重來。他不敢大意,每至公開場合,都以米酒瓶為道具,告知民眾米酒每瓶180元新臺幣已經降到25元,人人買得起。

一張小小的衛(wèi)生紙,如果都處理不好,說不定會成為當年米酒風暴的翻版。而事實上,目前已有民眾抱怨或輿論表達當局物價管控不力、對當局行政能力沒信心的看法。今年又是一個選舉年,效應如何,且聽且看。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