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10日24時,全網(wǎng)涉教育部嚴禁宣傳“高考狀元”的輿情信息1.2萬條,其中,微博7200余條,@人民日報、@環(huán)球時報、@頭條新聞、@上海生活播報、@杜建國微博等發(fā)布的微博關注度較高,@頭條校園主持的微博話題#嚴禁宣傳高考狀元#閱讀量161.9萬,討論1606條。5月9日9:22分,@人民日報發(fā)布微博后,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輿情傳播走勢達到頂峰。新聞2700余條,新華網(wǎng)、央視網(wǎng)、新華報業(yè)網(wǎng)、中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新浪新聞等網(wǎng)站轉載,中青在線、未來網(wǎng)、紅網(wǎng)、荊楚網(wǎng)、長江網(wǎng)、深圳特區(qū)報等刊發(fā)評論文章。此外,論壇770余條,微信860余條??傮w來看,高考臨近,相關話題討論熱度高漲。
二、輿論反應
有人點贊:禁令得以升級
未來網(wǎng)評論稱,狀元炒作問題自從2017年高考前教育部黨組給所有高校下令不許炒作后情況明顯好轉,主流媒體、包括省級媒體沒有炒作。今年禁令由往年的“不得炒作”升級為“嚴禁宣傳”,充分表明教育部對徹底禁止狀元炒作的決心。
深圳特區(qū)報評論稱,這次教育部對“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使用的是直接“嚴禁宣傳”。新的說法,取消了“不得炒作”這一說法形成的模糊地帶和變相操作空間。
有人擔憂:會否成一紙空文
網(wǎng)友“喬志峰”說,年年嚴禁,年年被打臉。
獨立評論人“老徐時評”說,僅僅依靠教育部的一紙行政命令,這種現(xiàn)象不會完全杜絕。因為宣傳高考狀元,除了教育口以外,還涉及宣傳、媒體、傳播等多個領域,教育部說了不算。所以這種“嚴肅處理”之類的文件,最后弄不好又是一紙空文!
有人反思:讓教育回歸本真
西安晚報評論稱,淡化“狀元”、排名,淡化純以分數(shù)取人的價值取向,無疑是對教育本質(zhì)的一種回歸。只有不對“狀元”進行渲染和炒作,不把升學和分數(shù)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才可能還原教育的本來意義和使命。
南方網(wǎng)評論稱,高考過后大肆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升學率”存在一定弊端,尤其是損害教育公平和考生尊嚴,應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改進,讓教育回歸本真。
網(wǎng)友“會發(fā)光的人生”說,教育部有意弱化“高考狀元”,宗旨是為教育公平做輿論準備,同時試圖回歸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式,遏制精英化、貴族化的趨勢。
有人反對:適當宣傳未必是壞事
媒體評論員王石川說,第一名是誰,公眾有知情權,如果“一刀切”地把正常的宣傳視為炒作,予以嚴肅處理,未必合適。適當宣傳“狀元”乃至報道“狀元”事跡,弘揚積極的求進文化,對社會而言未必是壞事。
網(wǎng)友“陳印嵐”說,人家憑本事考的狀元為什么不能宣傳呢?網(wǎng)友“小鹿你好hello”說, 為啥不能宣傳高考狀元?體育冠軍鑼鼓齊鳴,選秀冠軍千萬粉絲,高考狀元就那么不被重視?
有人建言:還應出臺懲治細則
中安在線評論稱,必須對炒作和宣傳“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的學校進行“頂格”處罰,必要時減少其招生指標,直至吊銷招生資格,如此才能讓“狀元”和“升學率”遠離人們的視線。
未來網(wǎng)評論稱,校外培訓機構的狀元炒作其實比校內(nèi)狀元炒作風氣更甚,這種狀元宣傳往往形成利益鏈,利用狀元噱頭進行機構宣傳、產(chǎn)品推銷,不僅擾亂了教育市場的秩序,更是擾亂了家長的導向。
三、分析師點評
炒作“高考狀元”是歷年高考后的“常見動作”,學校、媒體以及商家“各取所需”。學校大肆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為招生“打廣告”。媒體出于增加廣告收益考量,對此長篇累牘,圖文并茂地報道。商家加入炒作行列,丑陋的“高考經(jīng)濟”野蠻生長。多年來,教育部一直要求對“狀元榜”進行冷處理,但事實上收效不大,“狀元”仍是高考前后公眾最引人注目的話題。此次,大眾期盼已久的禁令終于在5月8日傳出消息,禁令更是得以升級,由往年的“不得炒作”升級為“嚴禁宣傳”。網(wǎng)友總體情緒比較樂觀,正面情緒占據(jù)主導,“干得漂亮”、“支持”成主要聲音;部分擔憂是否會成一紙空文。網(wǎng)友表示這次教育部動了真格,呵護了教育的“初心”。但禁炒狀元不能靠教育部門單打獨斗,應是包括學校、媒體、網(wǎng)絡和全社會都須遵循。今年能否真正消除“高考狀元”的炒作空間,剎住宣揚“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之風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