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唐宜貴 吳擒虎
百萬字珍稀檔案,至今能運轉的老生產線,保存完好的古茶道、老碼頭、騾馬棧等,系列新發(fā)現,讓一度被淡忘的宜紅古茶道變得清晰可觸。
305卷檔案,珍稀史料再現
鄂西自古產茶,宜紅是湘鄂交界數縣茶區(qū)的公共品牌,與祁紅、滇紅并列為中國三大紅茶,但對其研究一直難以深入,其致命缺陷就是史料缺乏。
去年9月起,原宜昌市政協主席李亞隆和該市茶葉研究所幾位專家到省市檔案館系統(tǒng)查閱史料,驚喜地搜集到有關宜都紅茶廠的檔案305卷,并整理編輯出約百萬字《宜都紅茶廠史料選》。因真實可信、具體豐富,《宜都紅茶廠史料選》被認為是中國茶葉珍稀的檔案史料,推動了業(yè)界對宜紅的深入研究?!耙思t茶區(qū)是萬里茶道上單一品種范圍最大的茶源區(qū)?!崩顏喡》Q,光緒初年,紅茶加工技術傳到武陵山深處的鶴峰、五峰,帶動周邊大量生產毛紅茶。1920年最盛期,僅核心區(qū)湖北五峰、鶴峰、長陽和湖南石門四地產量就達3.25萬擔。1951年,中國茶葉公司宜都紅茶廠成立,宜都成為統(tǒng)領湖北、湖南兩省16個縣的宜紅茶收購、精制和出口中心。
宜紅茶是地道外貿產品,因國外對紅茶需求激增,部分商人在鄂湘交界處推動“白茶改紅茶”“綠茶改紅茶”的形成。清末,頂級的精制紅茶,由英國、美國洋行收購,次等紅茶由俄國洋行收購。
解放后,宜紅茶因外貿而復興。中國茶葉總公司中南區(qū)分公司資料稱,“茶葉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關于茶葉一項,即為運蘇作償付交換機器的用途?!?/p>
至今,宜紅茶的國際影響力遠超國內。2017年,宜紅被納入歐盟與中國互換100個地理標志產品清單。
最險古茶道,一路跋山涉水
宜紅茶區(qū)所產毛紅茶絕大多數經五峰縣漁洋關集中精制,再運往宜都,轉運漢口,出口俄羅斯。
宜紅古茶道最長約480公里,陸上運輸,騾馬力夫,水上運輸,險灘難行?!耙宦钒仙缴嫠?,運輸艱難程度罕見?!崩顏喡∨e例說,早期靠騾馬在崇山峻嶺間運輸,從鶴峰到漁洋關,往返一次13天,騾子就得換一次腳掌,而通常只需一年一換。
萬里茶道研究專家、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劉再起教授稱,中俄萬里茶道線路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特點,除傳統(tǒng)意義的線路外,宜紅古茶道應被視為湘鄂西茶區(qū)連接中俄萬里茶道的組成部分,是中俄萬里茶道的有益補充。在這條線路上,對外茶貿易,特別是“宜紅”一直活躍至解放后、中蘇關系破裂時,拉長萬里茶道的時間跨度,更具現實意義。
罕見的茶業(yè)活態(tài)工業(yè)遺產
宜都作為宜紅古茶道重要節(jié)點,留下大量歷史遺存。5月2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隨與會專家一道實地探訪,發(fā)現大部分遺存保存完好。
在大麻林古茶道,長約4公里的古道原貌特征清晰。清光緒年間修路碑記載眾人“度地量工”之事,釋讀碑文,可知這里曾是鄂西南茶葉外運的重要通道之一。
宜紅茶港(今宜都陸城老城區(qū))曾商鋪林立,是鄂西重要的轉運碼頭,橋河巷、水府廟巷、向家巷等地名至今沿用。明代青石板街道、明清至民國老字號留下的建筑、清末騾馬店等遺存,是宜都作為當年宜紅茶最大收購、加工、出口基地的物證。
在宜都紅茶廠(今湖北宜紅茶業(yè)有限公司)生產車間,11臺上世紀50年代的設備引起專家學者們的濃厚興趣。這些茶葉生產線至今能正常運轉,被認為是“我國罕見的茶業(yè)活態(tài)工業(yè)遺產?!?/p>
宜都市委宣傳部部長、宜紅文化保護傳承和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珊珊介紹,近年,宜都發(fā)現“鼎泰恒”“同裕茶行”等老商號,熊渡漿踏子坡、枝城老碼頭、鄧長生騾馬棧、宜都紅茶廠舊址等30處古茶道遺存點,完成《宜紅古茶道宜都境內遺產點及其價值》等研究,為后期保護、傳承和利用打下基礎。部分遺跡已列入宜都市文保單位、歷史文化街區(qū)和歷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