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通訊員 王欣
今年“六一”,麻城白果鎮(zhèn)梁家畈小學的十名小學生,在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武漢中北路變電站施工現(xiàn)場,參觀他們父輩的建設成就,度過一個特殊的“六一”兒童節(jié)。
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現(xiàn)有員工400多人,其中100多人都來自麻城梁家畈村。上世紀60年代末,武漢供電局電力工程處(現(xiàn)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請來來自梁家畈村的農民從事搬運工作,如今,梁家畈村已成為該公司勞務派遣工的主要來源地。為讓務工的梁家畈村村民安心工作,幫助當?shù)貙崿F(xiàn)精準脫貧,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與梁家畈小學結對共建,讓該村后輩受到更好的教育。
來自梁家畈村的第一代農民工,不少已年屆70;第二代人,已成長為華源公司的中流砥柱;第三代人,正風華正茂,走向華源公司的各個專業(yè)崗位。
第一代:搬運工挑起工程大梁
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與梁家畈村的“姻緣”,源于一次美麗的“邂逅”。
1969年,武漢供電局電力工程處在原紅旗造紙廠安裝輸電專線時,遇到了該廠搬運蘆葦造紙的麻城縣梁家畈公社搬運隊。
當時,電力系統(tǒng)工人搬運、安裝電線桿等設備,并無吊車等機械設備,工人主要靠人力、板車等進行搬運和安裝。見梁家畈公社搬運隊都是清一色的小伙子,吃苦耐勞且工作積極,電力工程處招聘了十余名梁家畈公社村民參與搬運工作。村民與工人同吃同住,工資為2.8元/天,持平甚至略高于當時電力系統(tǒng)正式職工待遇。
此后數(shù)年,不斷有梁家畈公社村民加入電力工程處搬運隊伍,最多時突破百人。
第二代:成專業(yè)電工迎難而上
第二代梁家畈村村民,不少勤學電力知識,成為了專業(yè)電工。
1985年,洪水沖垮武漢大軍山新生玻璃廠輸電專線,電力工程處某線路班作業(yè)人員在維修線路時,21人全部染上血吸蟲病,喪失了勞動能力,登高作業(yè)人員頓時捉襟見肘。
登高是高風險作業(yè)。征得對方同意后,電力工程處從梁家畈搬運隊中抽調15名18歲到20歲的小伙子,將他們送到武漢市勞動局進行為期一年的專業(yè)培訓。15人取得登高作業(yè)證和電工操作證后,電力工程處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在湖北電力系統(tǒng)開辟聘用農民工做電工的先河。
現(xiàn)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線路工程部副主任黃友安介紹,電力工程處工作量大、工期緊,來自梁家畈村的電工逢年過節(jié)難得回家。為讓他們的后輩受到更好的教育,該公司發(fā)動干部群眾籌集“愛心基金”,每年“六一”或“七一”前夕,黨員服務隊都會到梁家畈村中心小學送學習用品、運動器材等,校企共建整整堅持了30年。
第三代:復合型人才走上管理崗位
2000年,武漢供電局電力工程處更名為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
董進兵今年30歲,見證了梁家畈村中心小學整整30年的校企共建史,高中畢業(yè)后,他選擇進入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成為一名電力工人。他表示,麻城是大別山老區(qū),青壯年基本外出打工,在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工作穩(wěn)定,離家近。如今,在華源工作的村民基本都在老家蓋了小樓,買了小汽車,有的還在武漢買了房。
梁家畈村三代人,也走出了越來越高的人生軌跡:1969年,梁家畈村民羅先報,來到電力工程處從事搬運工作,一干就是31年;2000年,羅先報的兒子羅立平放棄木材生意,成為搬運隊隊長;2014年,羅先報的孫女羅微從長江大學畢業(yè)后,進入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成為一名工程管理員。
華源輸變電工程公司工會主席龔俐介紹,如今,從梁家畈村走出的第三代青年,已越來越多是復合型人才,不少走上變電、電纜、工程管理等崗位?!?0年來,梁家畈村三代人與武漢供電共成長,結下血濃于水的親情。這份愛,還將延續(xù)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