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漢珞珈社工的大學生表演節(jié)目。通訊員 方潔 攝
圖為:花園村民表演節(jié)目。通訊員 劉釗海 攝
圖為:大學生與村民和兒童開展抱團游戲活動。通訊員方潔 攝
圖為:花園村婦女們體驗包粽子。通訊員方潔 攝
據(jù)了解,武漢珞珈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駐花園村社工服務站,是由6名大學生組成。他們于6月6日來到英山縣溫泉鎮(zhèn)花園村,開展為期一年的社會工作服務,組織“三留守”人員建立興趣發(fā)展小組、“互愛幫”鄰里互助小組和“周末課堂”課業(yè)輔導與成長小組,為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提供健康宣傳、定期入戶探訪、技能培訓、鏈接社會公益資源、寒暑假作業(yè)輔導以及舉辦親子同樂等活動。
花園村地處溫泉鎮(zhèn)的南端,是白蓮河水庫的庫區(qū)移民村。在花園村202戶702人中,就有500多人屬移民后代。山林、耕地面積少,成為花園村顯著特征。該村山林面積1741畝,耕地面積446畝,在種植方面,也無明顯特色,全村茶葉只有130畝,水稻100畝,其它種植以板栗、小麥、油菜和棉花為主。
多少年來,花園村黨支部一班子人一直思考著如何讓村民住得穩(wěn),能增收的現(xiàn)實課題。他們通過建設移民新村,改善宜居環(huán)境,組織青壯勞力走出家門務工,增加家庭收入,人文關懷“三留守人員”,讓家人安心在外創(chuàng)業(yè)等方式,做活黨建+“三留守”文章,留住了村民們心。
自2010年開始,省移民局利用五年時間,共計資助500萬元,大力扶持花園村黨支部建設移民新村和通村、通組10公理公路的硬化以及茶園建設。同時,縣移民局先后資助30萬元,用于改善該村的居住環(huán)境。村民們的居住環(huán)境改善,增強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
圖為:花園村建設的移民新村。通訊員 劉釗海 攝
為了破解人多耕地少、創(chuàng)收少的難題。2009年,花園村黨支部償試成立美鞋服務社,利用農(nóng)閑和專職結合方式,組織婦女勞力60人到溫泉城區(qū)擦皮鞋。一時間,溫泉城區(qū)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花園村婦女擦皮鞋的身影。后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很多婦女選擇了其它職業(yè)?,F(xiàn)在,花園村從事擦皮鞋職業(yè)的婦女只有10人。與此同時,村黨支部積極組織、聯(lián)系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增加創(chuàng)收渠道。據(jù)統(tǒng)計,花園村外出務工人員多達364人,其中,縣內(nèi)務工96人,縣外務工268人。
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多,家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以及留守兒童即“三留守”人員自然多了起來。目前,花園村三留守人員共計76人,其中,老人25人,婦女36人,兒童15名。
四組74歲的留守老人尤中文,居住在偏遠的地方,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并有小孩,長期在外務工。尤中文的妻子中風癱瘓兩年,前不久去世。在尤中文的妻子重病期間,村干部主動幫助到有關部門辦理殘疾癥。4月份,村黨支部組織勞力并出資硬化到家公路375米,方便了老人出行。此外,村干部和縣法制辦駐村扶貧工作隊以及鎮(zhèn)政府聯(lián)村干部,不定期上門咨詢服務,并開展慰問活動,讓老人安心生活。
三組留守老人蘭禮全,70歲,妻子早年去世。兒子在廣東打工多年。蘭禮全家是1965年因白蓮河水庫移民到雷家店鎮(zhèn),2009年回到花園村的。目前,蘭禮全家戶口不在花園村。2011年,花園村黨支部通過流轉1.5畝土地的方式,幫助解決種茶創(chuàng)收和種菜生活,讓老人十分感激。
三組留守婦女徐鳳枝,老公在外務工,女兒讀大學,兒子讀小學。徐鳳枝如同蘭禮全一樣,也是花園村的移民返村人員。2011年,花園村黨支部也是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讓徐鳳枝家種上了五畝茶葉。如今,徐鳳枝娘家的母親也來一起居住了。居住在移民新村的徐鳳枝感慨:村干部確實不錯,為我們辦實事。
三組的留守兒童蘭天翔,還收到了縣民政局愛心幫扶行動中發(fā)放的書包和筆、本子等學習用品。
花園村支書蔡立志介紹,目前花園村民飲用水是各戶自用水泵在深水井中抽水,村集體將建設水廠,解決村民生活飲用水的問題,同時,對通村道路進行升級改造,并積極協(xié)同有關部門建設好環(huán)庫路,讓花園村不僅成為“三留守”人員安心的家,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全體村民的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