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區(qū)長嶺街官田村陳慧君:從借錢治病到住院無憂,政府托底讓全家有盼頭
2018-12-25 09:07:00 來源: 長江日報


  2018年12月9日,陳慧君一家合影。記者彭年 攝


  2015年10月23日,黃陂區(qū)長嶺街、民政、扶貧辦、組織部和街道辦的干部到陳慧君家慰問。記者彭年 攝
  長江日報訊回望這過去的4年時間,我感覺人生經(jīng)過了大起大落,從對生活幾乎絕望,又一點點獲得希望,再到現(xiàn)在這樣對生活有盼頭了。我特別珍惜一家人整整齊齊在一起的時光。
  2014年初,當我丈夫王華明被診斷為尿毒癥時,我感覺天都要塌了。華明一直是我們家的頂梁柱,全家的生活開支都靠他當泥瓦匠賺的八九萬塊錢。
  自從他生病后,每天要做4次腹膜透析,光藥一年就要花接近15萬元,在新農(nóng)合和大病統(tǒng)籌報銷后,一年還有接近2.5萬元的自費需要出,一家老小也離不開我照顧,一下子收入斷了流,我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
  2015年,村里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后,把王華明列入了低保對象,后來又提高了補貼發(fā)放標準,總算一家老小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最難熬的是2016年,當時黃陂區(qū)扶貧辦和長嶺街扶貧辦幫我在高速收費站找了個保潔員的工作,時間比較靈活,家里總算能有點收入了。當年華明因為腹部透析引發(fā)感染,半年里就沒有離開過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進出了幾次,病危通知單也下了好幾回,當時華明和我婆婆都哭著說放棄算了,但是我咬著牙讓他再堅持一下。我跟他說:“現(xiàn)在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你不能自己放棄?!?br>  其實,我當時心里也沒有底,眼看著醫(yī)療費用越來越高,加上我在醫(yī)院陪護,吃喝都要錢,還要給他補充營養(yǎng),錢像流水一樣花了出去,卻不知道救不救得回華明的命。
  好在華明總算脫離生命危險,病情慢慢穩(wěn)定下來,但治療費卻花了23萬元,經(jīng)過新農(nóng)合、低保、大病補助報銷后,還有8萬多元自費的缺口,這筆錢幾乎都是向親朋好友借的。
  就在家里一片愁云慘霧時,村里的書記、街道辦主任上門來了,他們給我吃了顆定心丸,政府給我們買了份補充商業(yè)保險,把自費部分兜了底。趕在過年前,補充保險給我們報銷了8萬多元,我們把借的錢都還了!
  盡管我有大半年沒去高速收費站上班,但單位的領(lǐng)導(dǎo)非常理解我們家的實際情況,幫我把崗位保留下來。華明的病情也基本穩(wěn)定了,兒子還得到社會好心人的資助,每年有一筆助學(xué)金,直到他長大。
  2017年,對我們一家來說,是丈夫得病后過得最輕松、最安穩(wěn)的一年。華明每個星期要做兩三次透析,加上定期住院復(fù)查,醫(yī)藥費不少。但政府買了補充保險兜底,在新農(nóng)合、低保、大病補助報銷后,自費的部分也由保險賠付了,我感覺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2018年,街道和村里又給我?guī)砗孟ⅲ阂院笕A明去醫(yī)院透析、復(fù)查,不需要先墊付再報銷了,免交門檻費直接住院,自己一分錢都不用出。政府給我們提供了這樣優(yōu)厚的條件,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生活呢?
  如今華明病情穩(wěn)定了,人也精神了,每天還可以輔導(dǎo)兒子學(xué)習(xí)。我每天晚上8點鐘到鄰居家開的餐館幫工,一個月又多了千把塊錢的收入。兒子想報個興趣班,我也有余錢給他報名了。我們還第一次帶兒子出了趟遠門,到武昌去逛博物館、走長江大橋、吃戶部巷,跟其他家庭沒什么兩樣。
  12月7日是我的生日,過去幾年哪里能顧得上過生日。今年,華明和兒子偷偷給我準備了蛋糕,還找了個餐館,給我點蠟燭、唱生日歌。也許跟別人比,我的生日過得不算豐盛,但卻讓我幸福滿滿,放在3年前,哪里能想得到我們家還能有今天呢?(口述:陳慧君 整理:記者魏娜)
  陳慧君
  被幫扶脫貧之路
  2015年10月
  長江日報的首篇稿件見報后,陳慧君一家所在的黃陂區(qū)長嶺街官田村,將其丈夫王華明列入低保對象,每個月給他發(fā)300元左右的補貼。當年底,將王華明一家都納入低保家庭。
  2016年2月
  長嶺街道辦在武英高速收費站為陳慧君找到一份保潔工作,上班時間不做硬性規(guī)定,每個月1000元薪酬。
  4名村民為陳慧君夫婦籌助3000元。黃陂區(qū)扶貧辦給陳慧君一家送去50斤米、10斤油、8斤豬肉、20斤活魚和1提雞蛋等春節(jié)物資。
  2016年
  長嶺街辦領(lǐng)導(dǎo)干部到醫(yī)院去看望王華明,送去6000元慰問金,解了他們家的燃眉之急。
  同年,長嶺街扶貧部門為其購買了補充醫(yī)療,為其自費部分托底。
  2018年起
  王華明的醫(yī)藥費不僅有新農(nóng)合報銷,政府還給他買了一份商業(yè)保險,高額的住院費用,自己不用先墊付再報銷了,由醫(yī)院直接和保險公司結(jié)算,這個貧困之家肩上的重擔輕松卸了下來,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整理:記者魏娜 攝影:記者彭年 統(tǒng)籌:蘭家興)
  記者手記
  每次看到這家人 他們的笑容都多一點


  2018年12月9日,王華明在廚房做清潔。記者彭年 攝
  跟蹤采訪黃陂區(qū)長嶺街官田村陳慧君一家3年,我眼見著這一家從愁眉不展到心懷希望,再到現(xiàn)在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這家人時,他們一家三口住在王華明姐姐家的車庫里,兩個車庫打通變成一間房和一個客廳,還有簡單的廚房和衛(wèi)生間。個子小小的陳慧君坐在客廳里,眉頭有打不開的結(jié):“家里只有出的沒有進的,坐吃山空,后面的日子怎么過?”
  當時,男主人王華明穿著一身睡衣坐在飯桌前,臉色蠟黃,眼神中都透露著無助,家里一角堆著滿滿的透析藥。
  在交談中,陳慧君希望我能幫她找個離家不遠、時間不固定、隨時可以請假的工作。我建議了幾個工作類型,她都認為不合適。我感覺,那時的她還缺乏出去面對社會的勇氣。
  2016年,確實是這家人的坎。在武漢市中心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外,陳慧君一見到我,就不住地用紙巾抹淚。丈夫一再消極地想放棄,再加上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小個子女人瀕臨崩潰。當時這對夫妻在醫(yī)院住了幾個月,幾乎沒跟兒子打照面,他們不想讓兒子看到爸爸這么脆弱的一面,所有的壓力只能陳慧君一個人承擔。
  當年下半年,再次見到陳慧君時,王華明剛出院不久,一家人有些劫后余生的慶幸。我第一次在這家人臉上看到了對生活的希望。
  2018年,每一次見到陳慧君和她的家人,都能看到令人開心的變化,他們的笑容不再勉強。攝影記者彭年說,給他們家照全家福時,能從他們笑容中看到陽光。
  以前從不發(fā)朋友圈的陳慧君,開始在網(wǎng)上分享她的生活點滴,兒子參加學(xué)?;顒拥恼掌?,丈夫的笑臉。陳慧君說,沒有政府的幫扶,我們家早就散了,“感謝政府”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套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 (長江日報記者魏娜)
  【編輯:金鑫】
 ?。ㄗ髡撸何耗?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