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區(qū)辛沖街朱崗村朱哲良:從種菇賠錢到養(yǎng)雞開店,農(nóng)業(yè)培訓讓我敢于折騰
2018-12-25 09:07:00 來源: 長江日報


  2018年12月14日,朱哲良和大女兒朱珍榮(右一)、兒媳孫文英(左一)、孫子銳銳合影。記者任勇 攝


  2015年10月25日,新洲區(qū)經(jīng)濟作物技術(shù)站站長左細明(右)向朱哲良傳授種植白靈菇的知識。記者任勇 攝
  長江日報訊我叫朱哲良,今年64歲。年輕時一場意外使我的大腦受傷,后又陸續(xù)被診斷出腦部萎縮和腰椎肥大,這些病癥都不適合再干體力活。
  36歲時,妻子離我們而去。為照顧3個年幼的孩子,我沒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種點糧食。那個年頭別說攢錢了,能借到錢過日子已算不錯。好不容易把孩子帶大,日子依然艱難。
  為了脫貧,我們?nèi)胰吮M可能地打工找活。村里為了幫我們脫貧致富,專門請來農(nóng)業(yè)專家看水土,后來村里決定集體種植白靈菇,我也加入進去。剛開始我不懂種植技術(shù),把白靈菇都整壞了,頭兩年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了。我請教村里其他人,跟著他們學,后來就越種越好。白靈菇一年只種3個月,我種了1萬多袋,一次能賺9000元。
  聽說現(xiàn)在土雞蠻值錢,養(yǎng)菇之后我就開始琢磨養(yǎng)土雞,撿土雞蛋。我在村里找了塊空地,養(yǎng)了1400只雞。一只土雞能賣百把元,一個土雞蛋可以賣1.2元,如果養(yǎng)得好,一年也能賺1萬多元。
  為了讓日子過好,我想了不少招。養(yǎng)雞一個月后,我又開始想做些小生意。村里看我家一直很困難,就給我出主意在村里開個副食店,便民店開張后,剛開始,我也不曉得賣啥好,也不曉得顧客需要什么,空蕩蕩的店子都沒填滿。后來村里人告訴我需要啥我就賣啥,還慢慢地還學會了進貨和算賬。去年我的小賣部賺了1萬多元,養(yǎng)雞也賺了1萬多元,日子比以前強多了。
  這兩年因天氣原因沒再種白靈菇,但田地也沒荒著,我在地里種了白菜、蘿卜、萵筍、菠菜、菜薹等上十種蔬菜,自家人吃菜都吃不完,多的還能喂雞。
  2017年我們家終于脫貧了,日子過好了家里喜事也多。兩個女兒都已出嫁,兒子也娶上了媳婦兒,還添了個大胖孫子。兒子原本是水電工,十多年前在做工時突然暈倒,后被診斷出得了腦積水。之前兒子在新洲打工,現(xiàn)在他成家立業(yè),對家庭的責任更大,現(xiàn)在在武漢市區(qū)從事水電維修工作。
  到年底兒女們都會回來一起過年,看來日子過好了,什么事兒都能順,只有不停地奔才會有盼頭。
  今年11月份,我還第一次出省旅游了,在北京玩了4天,逛了很多景點,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因為村里有個“惠農(nóng)”的旅游機會,688元就能到北京旅游,大女兒就幫我報了個旅游團,讓我出去走走看看。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首都,看到天安門前的毛主席像別提心里多激動了。我還在天安門前照了相,在我們那個年代,能在天安門前照個相是頂時髦的事。4天時間里,我走了很多地方,清早去看升國旗、爬了長城,還去了“鳥巢”和故宮。
  能出一趟遠門不容易,以前連想都不敢想,雖然有點累但非常開心。聽說北京烤鴨很出名,但導游說吃烤鴨一個人要200元,我沒吃。能出門開開眼界就可以了,錢不能亂花。
 ?。谑觯褐煺芰?整理:記者林敏)
  朱哲良
  被幫扶脫貧之路
  2015年3月
  第一次養(yǎng)雞折了一半,準備再買一批小雞苗。
  2015年10月
  想開副食店補貼生活。
  2016年5月
  種白靈菇遇減產(chǎn),想貸款10萬元擴大種植。
  2016年8月
  連日暴雨中死了130多只雞,便利店周轉(zhuǎn)缺資金得到幫助。
  2017年2月
  朱哲良家脫貧出列。
  2017年7月
  想為兒子謀份工作的愿望實現(xiàn)。
  2017年末
  小女兒出嫁。
  2018年1月
  兒子成家立業(yè)。
  2018年11月
  第一次到首都北京旅游,高興地清早去看升國旗、爬了長城。喜添小孫子。
 ?。ㄕ恚河浾吡置?攝影:記者任勇 統(tǒng)籌:蘭家興)
  記者手記
  “想折騰”“能折騰” 變成了“會折騰”


  2018年12月14日,朱哲良在自家后院摘桔子。記者任勇 攝
  12月14日來到朱哲良家時,他正在后院架梯摘桔子??吹轿覀兒螅麧M臉笑意地說讓我們也嘗嘗他自己種的桔子。雖說跟朱家相隔上百公里,但每次去看他就如走親戚般親切。
  離2015年10月第一次見到朱哲良已過去3年時間,還記得他那時曬得黑黑的面龐,禮貌卻拘謹,談起家庭情況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見,眉頭緊鎖,不時嘆氣。
  3年來,朱師傅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不服輸?shù)膭蓬^,一刻不停地“折騰”著自己的生活。從種白靈菇到開副食店,又到養(yǎng)雞養(yǎng)羊,還種了各種蔬菜,小店從生意冷清到現(xiàn)在已然成為村里的“老年人活動中心”。養(yǎng)雞雖不太成功,但他又不停地嘗試在地里種蔬菜、種西瓜等經(jīng)濟作物,改善了生活。
  我這3年去拜訪他,無論是烈日當空的地里,還是寒冬臘月的小店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朱哲良總是忙活個不停,每次他總能告訴我一些他正在做或打算做的新鮮事兒。
  這次村里換屆,聽說新一屆的村干部找他商量再重新種植白靈菇。朱師傅告訴我,他正在考慮,如果有銷路,他愿意繼續(xù)種菇,并帶著其他村民一起種。問起他最近又種啥“新產(chǎn)品”沒,果然又讓我很驚喜。他今年春季種了甘蔗,怕天冷凍壞了,現(xiàn)在放在棚子里,他說年邊上十里八鄉(xiāng)如果有戲班子,甘蔗就會很好賣,賺個幾千塊錢沒問題。
  看到朱師傅總能賺到錢,我真是由衷地高興。我越發(fā)佩服這個智慧又勤勞的朱師傅,他愿意抓住一切有可能變好的機會,即便可能只有一點點改善,他都不吝投入巨大的努力和熱情。這種“想折騰”“能折騰”終于變成了“會折騰”,他為自己的脫貧找到一條出路,同時解開了屬于他的生活密碼。
  我僅以旁觀者的角度記錄著朱哲良家的改變,3年來,我真實地看到朱哲良的笑容越來越多,感受到他的快樂和滿足。他的成功,會讓勤勞智慧的人們看到希望。(記者林敏)
  【編輯:金鑫】
 ?。ㄗ髡撸毫置?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