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壩上,83歲工程師講述十萬大軍建設(shè)的故事丨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
2022-08-12 23:19:00 來源: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12日訊 “十年奮戰(zhàn)、十億投入,十萬大軍肩挑背扛,30萬丹江口移民遷徙他鄉(xiāng)……”8月8日下午,酷暑高溫,“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襄陽都市圈探訪團來到南水北調(diào)水利樞紐工程丹江口大壩上,83歲的高級工程師楊小云精神矍鑠,給探訪團中“10后”小學生們講述大壩建設(shè)的故事。


  楊小云給探訪團“10后”小成員講丹江口大壩的故事。記者李子云 攝
  “1963年,我24歲,從華東水利學院(現(xiàn)名河海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從此一生與大壩結(jié)緣。”楊小云告訴小朋友們。
  據(jù)了解,楊小云是水利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她將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大壩建設(shè)中。
  “隨著一代偉人提出宏偉構(gòu)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丹江口大壩建設(shè)應運而生。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自行勘測、設(shè)計、施工的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像聽課一樣,孩子們圍著楊小云,聽得十分認真。
  “你們知道嗎,古往今來,治水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我們從不畏懼?!睏钚≡普f,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樞紐正式破土動工,來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10萬建設(shè)大軍浩浩蕩蕩地云集丹江口,參加工程大會戰(zhàn)。
  “當時自然條件和物質(zhì)條件極其艱苦惡劣,大家從不退縮,非常樂觀,累的時候就進行挑土比賽,女將們也不甘示弱。他們開山劈嶺,像戰(zhàn)士一樣,齊心協(xié)力。”楊小云講述,1968年,丹江口大壩正式下閘蓄水,形成了被譽為“亞洲天池”的丹江口水庫。那時,葛洲壩、三峽大壩建設(shè)還未完成,周恩來總理贊譽為全國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樞紐工程,我們都可自豪了!


  丹江口大壩。記者李子云 攝
  “蓄水只是第一步!”“10后”小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楊小云繼續(xù)說,實現(xiàn)“南水北調(diào)”才是大壩最終目的。如何讓水自流到北京,壩頂還要加高。2005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開工,在原來大壩上加高、培厚,由海拔162米加高到176.6米,大壩加高后庫容由209.7億立方米增加到319.5億立方米,具備全程自流到北京的條件。
  “歷經(jīng)一個甲子,三十萬丹江口移民遷徙他鄉(xiāng),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diào)中線正式通水。”楊小云感慨,60年來,看著它從無到有,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孕育成長!我對它的感情實在是太深厚了。


  丹江口水庫。記者李子云 攝
  站在一旁的漢江文旅公司副經(jīng)理劉春華介紹,截至2021年5月份,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已累計向北方調(diào)水379億立方米,惠及沿途24個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達到7900萬人。
  現(xiàn)場,探訪團成員、武漢市江岸區(qū)鄱陽街小學三年級學生李姝璇說,“今天,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品德課。丹江口大壩的建設(shè)對國家和人民來說十分有益。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br> ?。ㄩL江日報記者呂映雪 通訊員劉麥 攝影記者李子云)
  【編輯:王戎飛】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